我们该如何面对哀伤?

作者:魏倩
我们该如何面对哀伤?0“当你听到‘丧亲’这个词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画面是什么?”

2025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博士后李昀鋆做了一场以“丧亲”为主题的演讲。当她向听众提出这个问题时,现场陷入沉默。

这个提问源于李昀鋆的个人经历。2014年,母亲的突然离世,让李昀鋆的人生陷入沉重的昏暗。读博士时,她开启了一项关于“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的调查研究,通过对44位丧亲年轻人的访谈,她重新审视了一种普通人不愿触及又不得不触及的情感体验——哀伤。这些研究今年被结集成书,为许多和她有同样经历的年轻人们带去了支持和安慰。

哀伤是一种极度私人化的体验,但和李昀鋆一样,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它是一件需要被“说出口”的事。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死亡是生活日常的一部分,也是一个社区共同面对和处理的事件,人们会在丧亲者的周围形成一个紧密的支持网络,共同度过艰难时刻。但在今天,现代医疗体系使死亡的过程变得机械化了。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让死亡退居生活的幕后。家庭越来越小,社会关系越来越疏离,也使得丧亲者能够获得的情感支持变得越来越有限。

而丧亲带来的哀伤,往往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哀伤是心理学最复杂的课题之一。在情感上,它有时会混杂内疚、愤怒、失望、悲痛等多种情绪类型;在认知层面,它又可能涉及否认、困惑等念头。哀伤还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身体反应,有研究证明,当至亲之人离世时,就连人的心脏收缩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而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的关系丧失时,产生的哀伤反应也是千人千面。

社会将哀伤视为社交的禁忌,缄口不谈;个人将痛苦的内心封闭,成为孤岛。种种因素都会让哀伤成为人们内心久久难愈的伤口。

事实上,哀伤是一个与联结有关的命题:如果不是出于爱,人们不会哀伤;人们要与哀伤和解,也需要在至亲离开后,寻找新的联结,重建生命意义。

这正是我们写作这期封面故事的初衷:打破缄默,在公共讨论中,在当代社会的背景下,找到一条看清和重新理解哀伤的路径。

在这期封面故事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还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投稿。其中一些稿件也刊登在了这期杂志上。这些发自肺腑的字句让我们感同身受,也拓宽了我们对哀伤的理解。它们细腻地描摹了人们多种多样的处境,在我们心中引发问题和思考:在女儿和母亲特殊的情感联结下,丧母事件将如何影响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独生子女群体在父母离世后,会面临怎样的孤独?年少时面对父亲罹患绝症的事实,在漫长的告别中应该得到怎样的支持?

而无论是在采访中,还是在读者来稿中,我们都发现,那些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哀伤极致考验的人们,也在重建生活的过程中,更敏锐地感受到已逝亲友的爱,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勇气和更大的生命意义。一位遭遇过丧亲的哀伤辅导师曾这样谈起自己对逝者的怀念:“哀伤有时会像风一样飘过,停顿片刻,但我很快又全身心投入到眼前的生活之中。此刻,我已找到人生的幸福。”

丧亲
哀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