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动物语言

作者:袁越

著名科幻动画片《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第四季口碑很差,但第六集《骷髅地》(Golgotha)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一个外星使者来到地球,声称一只海豚是他们的救世主。然后这只海豚真的出现了,并用海豚语告诉外星人,地球人正在大规模捕杀海豚。为了替海豚报仇,一支外星舰队来到地球,开始了对地球人的大屠杀。

在这部片子里,海豚语是一种高频的尖叫声,人类完全可以将其录下来并加以分析,从而理解海豚的语言。事实上,人类从很久以前便开始尝试学习动物的语言,但一直未能成功。20世纪40年代有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决定改变思路,教黑猩猩学习人类语言。他们把一只名叫维基(Viki)的黑猩猩幼崽养在家里,每天教它说话,结果两人花了七年的时间只教会了维基四个单词,实验彻底失败了。

20世纪60年代,一批心理学家决定改教黑猩猩手语。这项实验取得了部分成功,一只名叫瓦肖(Washoe)的黑猩猩学会了100多种手语。但是,不少人质疑了这个结果,认为瓦肖学会的手语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和宠物狗为了讨食跟人握手差不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

接下来,有人决定再次改换思路,用符号来代替人类语言和手势。这个方法在一只名为坎兹(Kanzi)的倭黑猩猩身上取得了成功,它学会了300多个符号,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符号组合表达复杂的意思,就像人类通过单词的不同组合形成语言一样。科学家们相信,坎兹的存在足以证明语言绝不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一些高等动物是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

可惜的是,坎兹于2025年3月18日因病去世,活了45岁。坎兹的死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为动物学家们再也没有训练出能够和它相比的灵长类动物,而这个研究领域也因为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而早已名存实亡了。

不过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动物学家们发现生活在野外的灵长类动物相互之间能够进行非常复杂的信息交流,我们完全不必训练它们学习人类的语言。但是,野外环境远比实验室复杂,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来推导出动物语言的含义,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算法就此派上了用场。

比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迈克尔·帕多(Michael Pardo)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了500多段肯尼亚野生大象的录音,发现象群里的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名字,因为它们对名字做出反应的概率比随机反应高3.5倍,相关论文发表在2024年6月10日出版的《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杂志上。

显然,这种程度的解读还远远不够。为了鼓励更多的科学家进入这一领域,一位名叫杰里米·科勒(Jeremy Coller)的金融家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合作,于2025年设立了一个动物语言科学奖,奖金10万美元。第一届获奖者来自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研究人员花了40年的时间研究宽吻海豚的叫声,发现了20种非名字的声音信号。比如有些信号很可能代表危险,因为当研究者播放这个信号时,海豚会做出躲避反应。

当然了,仅凭这项成果还远不足以听懂更为复杂的海豚语言,但这个奖主要是为了奖励该团队花40年时间收集来的海量数据,因为这个领域最缺乏的就是数据。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相信人工智能算法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就像ChatGPT所做的那样。

人工智能
动物语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