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环材”还“坑”吗?
作者:邢海洋又到了高考时节。在这个AI大杀四方侵蚀人类就业的时代,高考选专业变得尤其重要,连辅导志愿填报都成了一种获利颇丰的职业。可大学四年,还没等那拨花了大价钱填志愿的学子们毕业,就能验证志愿填报辅导多“坑”。曾经生化环材被公认是四大“天坑”,可今年就出现了多个“天坑人”跃龙门的盛况。
5月20日,中国医药市场迎来一场震撼交易。总部位于辽宁沈阳的三生制药宣布,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大陆)的独家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授予全球药企巨头辉瑞。简言之,三生制药将其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品,简称为“707”的海外开发权卖给了辉瑞。辉瑞将支付12.5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整个交易潜在交易金额超60亿美元。这在中国医药史上堪称里程碑,此前还没有出现过超过10亿美元的药物专利授权。
更为戏剧性的是,这款抗癌药,三年前还差点被以1亿美元的估值贱卖,因为买方临阵退场未达成交易,三生制药才不得不独自继续临床试验。后来的结果是,Ⅱ期临床试验中超过七成的肿瘤出现了明显缩小,且疾病控制率100%,这才有了辉瑞愿以60亿美元和三生制药达成707全球授权协议,以及707的Ⅲ期试验开启。
就在三生制药宣布“大单”10天后,石药集团宣布了另一潜在“大单”: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EGFR-ADC)等若干产品有望达成三项潜在BD(商务拓展)合作,潜在交易总额接近50亿美元。
国产创新药曾经是中美贸易战的焦点,备受打压,彼时一片萧条。可就是在一片绝望中,中国的创新药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据统计,2024年我国药企共完成94笔license-out(许可输出)交易,总交易金额高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今年这种火热的态势仍在延续且呈现爆发的势头,一季度license-out交易已有41起,总金额达369.29亿美元,仅三个月就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过去,创新药的研发多发生在美国本土,中国学子要参与其中,多是通过考取国内顶尖高校的生物、化学相关专业,再海外留学获得更高学历的文凭。即便在海外医药企业从事研发也得从实验员做起,缺乏上升渠道,决策上也没话语权,自嘲为“科研民工”。但这种默默无闻的“民工”状态给中国的创新药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当他们回国创业,叠加国内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科研成本,起初他们是参与外包医药巨头的科研项目,继而独立研发,最终中国的创新药迎来了大爆发。海外巨头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企业的压力,开始通过跨国对外授权许可(license-out)收购。
生化环材描述为“天坑专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繁杂但不精,学子们难以在本科阶段明确所学专业的具体方向和应用场景,需要到研究生阶段才能细分具体研究方向。学生读了研究生,投入多了,就业薪资待遇却与投入不匹配,化工厂、药厂、研究所都是低薪起步,升职加薪空间也有限。可如今,学历内卷创了新高度,研究生学历几乎是所有行业的起步学历,生化环材多学几年,也算不上“用爱发电”了。
风水轮流转,当科学家制造出了成本更低、更耐低温、寿命更长的钠电池,当诺奖得主戴密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豪言AI10年治愈所有疾病,我们知道属于生化环材的高光时刻已经到来。
龙头企业在腾飞。但学子们还是抱怨“生化环材”的起薪太低,和计算机相关专业没法比。但计算机在入“坑”,“生化环材”却是在爬出“坑”的路上了。未来任何行业都难提供一辈子的保障,大学里最应该学会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