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野外抱石:人与石的进退

作者:张星云
青岛野外抱石:人与石的进退0由于我没有任何野外抱石经验,因此在出发去青岛前,我打算先在北京感受一下。我联系了绍鹏,即刻和他约好了明天一早一起去野外抱石。出发前我问他需要准备什么,他说唯一的要求是要穿一条宽松的长裤。

第二天,他开车带我们缓缓地行驶在密云白河峡谷的盘山公路上,中国攀岩运动自诞生发展至今,白河早已成为重要的胜地,我们路过张家坟村、白河湾自然风景区、德来之家、天门山、精灵谷、老岩场,这些地方都曾在中国传统攀登和运动攀登历史上有过重要一笔。不过我们没有在此停留,车行至四合堂村后,马上拐进了旁边的小道,我们今天的目的是野外抱石。

相对于传统攀登和运动攀登,野外抱石是一种更新、更符合现代生活的户外攀岩方式。它是在传统攀登和运动攀登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20世纪40年代欧洲人为了能够针对性地在非登山季节训练阿尔卑斯山攀登时的难点分解动作,于是决定在离巴黎市区不远的枫丹白露找了一些丘陵、巨石地区,在低矮的大石块上反复练习,抱石运动由此诞生。与多数攀岩方式不同,抱石通常选择高度在六米以下的整块巨石,且因攀爬高度不高,所以全程不使用安全绳索,也不用在岩壁上使用临时固定点或者永久保护点,只在岩石下铺设保护垫,以保护坠落的攀登者。没了安全绳索和固定保护点的束缚,攀岩者不用佩戴头盔,不用在腰上携带烦琐、沉重的攀登设备和器械,抱石拥有了其他攀岩形式都没有的自由,可以更充分地展现力与美,因此迅速大受欢迎。

在中国,一直以来传统攀登和运动攀登更受欢迎,直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首次加入抱石项目,使用人工岩点模拟野外抱石的室内攀岩馆(下文简称岩馆)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由于商场里的室内岩馆多数受到房屋挑高的限制,建设低矮的室内抱石要比建设高耸的室内运动攀登成本低很多。如今,当室内抱石人群基数变大之后,很多人势必会从室内岩馆走向真正的野外抱石。

绍鹏是北京野外抱石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从2002年开始攀岩,是最早一批在白河抱石的人,后来经历了受伤、恢复,近几年又活跃起来,如今白河有300多条抱石线路,其中100多条是他开的。

车沿着河谷里的水泥路前进,最终在一条小溪旁停了下来,这是绍鹏五一假期期间新开的岩场,目前还没有在网上公布地点和路书,不过他很确定,这片岩场之后会成为很多人经常抱石的地方。青岛野外抱石:人与石的进退1此时已经接近正午,北京初夏的艳阳洒满整个山谷,山涧两侧全是茂密的绿色植被,5月是北京最舒服的季节。一棵高耸的杨树立在蜿蜒的溪流旁,茂密的树枝撑起巨大的树荫,让正午的艳阳不再灼热。此时山谷里凉爽的山风拂过,蝴蝶顺风飞舞在涧溪之上,蝉鸣鸟叫,一切都很宁静,又生机勃勃。

那棵大杨树的树荫下,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起码六米高、八米长,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很可能是很久以前从旁边山上滚下来,以45度斜角插在地面上的,似乎那股俯冲的势能还在。绍鹏介绍说,花岗岩山体结构因地壳运动常有落石,这块落在溪边树荫下的巨石,被他起名为“黑影”,现在这块石头上,已经有十几条成熟的抱石线路,难度从V0到V8都有,这样最适合不同级别难度的人同时在这里抱石,相互有照应,还可以一起玩耍。

绍鹏从汽车后备箱里背过来两块保护垫,将几瓶饮料投到小溪里冰镇,开始从背包里翻找攀岩鞋。他留着半长发,穿着工装裤,光着上身,皮肤黝黑,不戴任何护具,完美展示自己的身材,他满脸轻松的笑容,精瘦,背部全是肌肉线条,这是一个标准“岩痴”形象。一块石头带来的自由

我们从一条难度V0的线路开始。不像运动攀登全程规定了挂快挂的固定保护点,也不像室内岩馆抱石用不同颜色的人工岩点标记线路,野外抱石只会规定起点的手点和终点,这给了攀岩者巨大的自由,中间岩壁上的所有或大或小的凸起、缝隙都是攀岩者可以自由使用的。

绍鹏介绍说,在抱石领域,每条线都被称为一个“问题”(problem),每位攀岩者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技巧、姿态去解决“问题”,这给了攀岩者无限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如果说攀爬室内岩馆里人为制造的抱石线路更像是去解答一个问题的话,那在野外,“把考场、考卷布置好的人是大自然,出考题的人是你自己,解答考题的人也是你自己。大自然形成的考题,没有主观性和经验性的东西在里面,那个不是考官给你的考题,那是你给你自己的考题”。

他让我仔细观察这块岩石,去体会上面大自然形成的痕迹。这块巨大的整块花岗岩呈现出典型的黑白相间的颜色,它斜45度的纹理非常清晰,如果仔细看,其中还有几段白色的云母、石英层,这是曾经火山爆发形成沉积岩的结果,绍鹏鼓励我用手触摸不同的岩层,花岗岩更粗糙,而石英则更滑,不同的岩石质地会影响随后攀爬的感觉和稳定性。

接下来就是寻找这条线路攀爬的手点和脚点了,绍鹏特别耐心,特意一开始不提示我,而是让我自己贴在岩壁上观察、寻找,这个过程叫“读线”,也是野外抱石的乐趣之一。它不像室内岩馆规定了手点、脚点,而是每个人自己去感受大自然的痕迹。

于是,我努力打开自己的所有感官系统,用眼睛看,有手摸,寻找岩壁上可以手抓或者脚踩的凸起或者缝隙。整个过程很奇妙,对我来说就像是重新去认识大自然的过程,甚至在我移动身体位置后,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岩壁上就会突然出现一个“新”的手点。

随后我和绍鹏手持刷子、吹风机和撬棍,开始对岩壁进行清理,用刷子和吹风机清除手点上的落土,用撬棍敲击岩壁以确定手点不会因为岩石的持续风化而在攀爬过程中突然脱落。

攀岩其实源自人类向上攀爬的本能,当我贴近岩壁开始攀爬时,尽管害怕高度,尽管动作有些不协调、力量不到位,但我会本能地使用全身所有部位,向上拉起自己。我一共攀了几条线,整个过程很快,实际上攀完一条抱石线路只需要几分钟,翻顶时我甚至连自己的下巴都用上了,每向上一步都会引发肾上腺素,并给我即时反馈的快感。

绍鹏告诉我,由于其中一条线路此前还没有人攀爬过,因此我作为首攀者,获得了这条线路的难度定义权,以及命名权。这两年随着室内岩馆猛增,参与野外抱石的人数也明显增长了,他在开发野外抱石线路时特意会留下一些简单线路的首攀机会给刚入门的爱好者,鼓励更多人参与抱石。他说,岩场如同房子需有人持续居住一样,要一直有人攀爬和维护,若无人攀爬,石头会因受潮或长满苔藓变滑,场地会杂草丛生,导致无法攀岩。

他这些年做过软件开发、电影公司、国际学校,唯一不变的爱好是抱石。他现在的工作经常出差,每当此时他总会在背包里塞入一双攀岩鞋,到了哪里都会去抱石。他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高原上抱石,背后是7000多米的慕士塔格峰,他在拉萨抱石翻顶后俯瞰色拉寺的香火,在山东邹城的麦田中攀爬冰河世纪遗留的巨石,也曾在西安大峪沟看到因攀爬人少导致石头变滑、杂草丛生。不过在国内所有抱石岩场里,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青岛,那里不仅拥有着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野外抱石岩场,且极具特点。青岛野外抱石:人与石的进退2与一大早就要在北京市区集合,随后驱车两个小时到达白河的抱石节奏不同,青岛的抱石节奏更闲适。抱石活动通常上午确定下来,下午才开始,不仅因为岩场众多,且离市区都很近。

外地岩友来青岛,通常都是Ben负责接待,他在青岛抱石已经十几年,是青岛抱石的活地图。他先是查了一下当天的潮汐预报,发现今天的潮汐高位不太适合海边抱石,中午12点22分高潮有3.6米,于是决定约上小周一起,带着我们去市郊的山上开线。我在青岛的第一天,就是从在山上寻找适合抱石的石头开始的。

从市中心的酒店出发,半小时就到达了崂山区庙石村。我们的车越往山上开,我越发现村子里沿路的平房都是用花岗岩搭建的,可见此地花岗岩资源的天然优势。这里地处崂山风景区北侧,与崂山一脉相承。崂山不仅以靠山向海的风景著称,也曾是著名的徒步胜地,以及青岛最早的传统攀岩和运动攀岩地点,不过成为旅游景区后,已不允许进行户外运动。而其周边的山脉,就成了如今重要的户外运动场地。

车停在了半山腰,Ben带着我们步行进入山里。与绍鹏相比,Ben属于另一种户外“大神”的形象,也很典型。中年人,个子不高,结实,黝黑,穿着七分牛仔裤、洞洞鞋、一件宽松的短袖T恤,寸头,有一点点谢顶,阳光再充足他也不戴帽子,只是眯起眼睛,从容灵活地在山间高低穿梭。

在我眼前,大量花岗岩巨石随意地散落在山腰上,周围是低矮的松柏,每一块岩石都很好看,它们造型各异,这些巨石比人高,或单独站立,或组合成团,或堆或叠,庞大浑圆,有的高耸着像飞来石,有的像动物伏在地上。实际上崂山是中国东部最为典型、系统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山上处处可见的巨石造型,是冰川消融时山石被搬运滚动沉积形成的。

Ben详尽地向我介绍选择合适石头的标准,石头既要有一定高度,又不能太高,要有合适的脚点、手点,要能翻顶,岩石周边树木不多,以及地面需要足够平整,才适合放置保护垫。我本以为在青岛的第一天会从扎实的选石基础理论开始,但实际情况大相径庭,Ben看中一块岩石后,并不多加观察,上来就会将防滑镁粉直接拍在潜在的脚点、手点上,随后脚踩手拉,几下就爬完了一条线。他们开玩笑地说,绍鹏在白河抱石开线是“细嚼慢咽”,每块石头能开出十几条线,从最低等级到高级各异,而青岛抱石粗放很多,通常他们每块石头只开一条线,V0、V1等低级的线路不起名、不记录在路书里,因为青岛的野外抱石资源实在是太多了。

Ben最初做什么工作的,青岛的岩友们没有一个人知道,大家只知道他从广东工作结束回青岛后就没再工作过了。青岛的户外运动资源丰富,最初他在海边冲浪、玩帆船,后来通过冲浪的朋友介绍,认识了喜欢攀岩的竹竿大爷。竹竿大爷极其热情,特别愿意招呼、指导新人,也从不吝惜夸赞别人,但他不会开车,每次想去野外抱石都会叫上会开车的Ben,于是两人经常一起,久而久之Ben也喜欢上了抱石。

和我们同行的小周则代表了更年轻一代抱石爱好者的路径,他是从青岛的室内岩馆开始的,在岩馆认识了竹竿大爷,后来被招呼着逐渐走向野外抱石和攀岩。为了将青岛的野外抱石岩场整理成标准路书,小周花了两年时间,在网上搜索了一众青岛抱石元老们的微博、优酷视频号,并通过询问爬过的人,再自己分别前往现场进行拍摄,最终制作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青岛攀岩、抱石路书。根据他的统计,青岛的抱石线路起码有700条,很可能还有300条未被统计的线路,这个数量冠绝全国。与潮汐竞速

第二天正好赶上周末,Ben和我约在青岛第二海水浴场旁边的咖啡馆会合,这里是著名旅游景点“八大关”所在地。最初是德国人看中了这里的海滩,20世纪初德国占领时期,德国总督将其中世纪城堡式样的夏季狩猎别墅建在这里。如今这里有成排的法国梧桐树和200多栋不同国家风格的建筑,与通常的中国城市风貌大异其趣。

现在是中午11点多,第二海水浴场边朝向海滩的咖啡馆已经开始陆续迎客,这里的露台因为能够欣赏到海上日落,而在近两年逐渐成为网红咖啡馆。青岛海边的礁石抱石岩场很多都是Ben开发的,2019年之后的那三年里,他就住在“八大关”附近,每天骑着自行车、背着保护垫在海边溜达,东至石老人海水浴场,西至第二海水浴场、东海大饭店,发掘了很多对别人来说毫不起眼的海边礁石。近些年随着青岛海边栈道的修建,原来很多需要背着保护垫翻越大礁石的难走路线变得接近性更好了。很多青岛野外抱石爱好者下班后,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抵达海边礁石抱石岩场。

此时石秀也到了。他住在淄博,今天特意与妻子请了假,早上从家里出发坐高铁,一个半小时到了青岛北站再转地铁前来与我们会合。他穿着干练、修身的冲锋衣,搭配无边框眼镜,说话客气礼貌。他喜欢攀岩和抱石已经15年了,因为太喜欢青岛抱石,于是在青岛买了房,每到假期就和妻子一起从淄博来青岛。两年前他从公务员岗位退休,来青岛的次数更频繁了,与Ben他们一起在青岛开线的同时,也在淄博开发了很多攀岩岩场,壮大起了淄博的岩友圈子。

此时我们一同出发,从咖啡馆旁边的海边栈道步行三分钟,就到了太平角。青岛海滨有许多风景秀丽的海岬,太平角通常被视为其中最美的一处。此地古称“碌豆岛”,中国收回主权后,念及屡遭列强凌辱的青岛,期盼从此太平,便将此地命名为太平角。太平角是一处三面环海、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周围还有很多礁石,或孤立于海上,或与海岬相连。

潮汐和洋流都会影响海边礁石抱石。Ben向我介绍说,潮汐每六小时一个周期,每天潮点往后推一到两小时,今天最高潮是下午2点,那明天差不多就是3点半,这样一个月形成一个循环。低潮时适合攀岩,因为此时礁石露出较多,而满潮时礁石湿滑,浪也会拍打上来。此外洋流按季节影响沙滩高低,有些礁石抱石线路的起始脚点因沙滩变高而被埋没了,有些起始手点反而更容易了。台风天可能会导致海边礁石产生相对位移或角度变化,前人完攀的场景可能会发生改变,甚至改变难度。这些不确定性,都是礁石抱石的乐趣所在。青岛野外抱石:人与石的进退3我们走到太平角最深处,一块巨大的长方形礁石横在中间,足有十几米。此时礁石的一侧是一组正在拍摄婚纱照的夫妻,另一侧有三人正在海钓,Ben和石秀在两组人中间找了一块地方,将保护垫铺好,就开始准备抱石了。

青岛的海边花岗岩礁石摸上去更锋利,但摩擦力也更好。当我在蓝天下,吹着海风向上攀爬,在岩壁上忽略了众人对我的指导猛然抬头望向远方时,看到的是帆船、游轮散落在海面上,远处是布满游人的海滩和青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近处可以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规律节奏,时间仿佛在此刻变慢了,让我可以更加仔细地观察身边的手点、脚点,每向上一步,都给我带来巨大的兴奋和成就感。

完成几条线路后,刚才在旁边拍婚纱照的夫妻走了,Ben赶紧将保护垫移到他们刚才站的位置,这里有两条难度更高的抱石线路值得石秀一试,此时已经下午1点多,显然拍摄婚纱照的团队面对潮汐同样经验丰富,眼看着海水就要涨上来,开始淹没我们周围的礁石地面了,留给石秀的时间只有大约10分钟。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与潮汐的竞速,石秀迅速换上攀岩鞋开始攀爬。

这就是青岛海边野外抱石的醉人感受,在大海涨潮前,我们刚刚努力征服了一条抱石线路,随后海水大涨,我们走到岸边,会发现刚刚爬的那块巨石已经变成海中的一块小小礁石了。岩场如同房子需有人持续居住

另一天上午,Rocker开车带我们去另一处海边抱石岩场,这处岩场尽管离市中心较远,但我这几天见到的所有外地岩友都推荐这处岩场。

Rocker很客气,见到我们直道歉,说自己这辆脏脏乱乱的SUV是他平时和岩友们去抱石才开的车。他戴着棒球帽,留着短短的胡碴,形象介于Ben那种放荡不羁的户外“大神”和石秀那种严谨沉稳的退休人士之间。

我们在他家楼下会合出发,从他家出来200米外,是金岭山生态公园,一座能够俯瞰青岛沿海市区的小山丘,这里便是青岛最早的抱石岩场。2008年时,这里还未建成公园,只是一片荒山。在青岛工商局上班的Rocker通常下班后会背上保护垫自己一人来这里抱石,他按照在外国抱石网站视频里学到的技巧,一招一式尝试攀登金岭山上奇形怪状的巨石,通常待上一两个小时再回家吃晚饭。就这样,他在金岭山开发了几十条抱石线路,他也因此被视为青岛抱石的鼻祖。青岛野外抱石:人与石的进退4实际上最早在青岛开始攀岩的是韩国人。20世纪90年代众多韩国企业落户青岛,韩国人有户外运动和攀岩的传统,业余时间常开展攀岩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当属金尚一,他1995年在中国开办计量器具厂,酷爱登山攀岩的他高中时就加入了登山社团,来到青岛后相继成立大韩山岳会、青岛山友会,每周组织徒步和攀岩活动。

为了鼓励更多青岛当地人爱上攀岩,他还专门在市区开办了一处室内岩馆,也是青岛的第一家岩馆。一切都很简陋,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有一半还是卖装备的柜台。金尚一热情又大方,最初只要有新人来岩馆体验,他就会送对方一双崭新的攀岩鞋,如果谁爬过了岩馆里哪条比较难的线路,他会高兴地当即请馆里所有人一起吃晚饭。

攀岩领域有一条定律,即岩场如同房子需有人持续居住,只有不断地维护、攀爬、更换挂片,岩场才能被留下来。这些石头本来就在这里,只有人不断攀爬,人赋予它的意义才能被延续下去。这也是金尚一最初的用意,每周末他组织人去崂山为运动攀登开线,是为了青岛能不断有新人加入攀岩,共同维护这些岩场。挂片不足时,他就命自己工厂的机床车间生产一批挂片使用。1999年Rocker在《青岛晚报》上读到了有关金尚一的报道,于是通过报社要到了他的联系方式,最终加入到他们周末的攀岩活动,在金尚一的教导下,Rocker登堂入室。

俊海也是青岛攀岩元老之一,与Rocker同一时期加入金尚一周末攀岩活动。他职高毕业后就进入金尚一的工厂工作,担任车间工人,因为喜欢运动,被金尚一叫着一起去攀岩。后来金尚一资助过一批青岛喜欢户外运动的年轻人去韩国学习攀岩、攀冰、滑雪,俊海就是其中之一。他向我回忆,在工厂里,金尚一永远西服革履、客气礼貌,很远就能闻到他的香水味。金尚一也一直公私分明,尽管俊海攀岩技术越来越好,金尚一也没有给他任何在工厂里晋升的机会。直到金尚一退休,他的工厂转移到了越南,俊海去了一家机械修理公司继续上班,利用周末时间攀岩。

由于孩子的出生,Rocker开始从运动攀岩转向抱石,因为这更适合安排碎片化的时间,只要有一两个小时的空暇,他就会跑去家周围的岩场抱石。受金尚一的影响,Rocker、狼朗等这批青岛本地最初的攀岩者也开始陆续开设岩馆,组织周末的攀岩活动,竹竿大爷加入进来,几人开始在青岛大范围开发抱石岩场。

喜欢拍照的Rocker将他拍摄的青岛抱石照片发到了外国户外运动网站上,此前外国没有人受到过青岛崂山飞来石和海边礁石抱石的那种奇特视觉冲击,于是迅速吸引了一批顶尖国际高手前来青岛,其中就包括美国传奇抱石高手克里斯·夏尔马(Chris Sharma),Rocker带着他爬了一天,首攀了一条难度V8的海边抱石线路。青岛野外抱石:人与石的进退5上、下图:这些年来外地岩友来青岛抱石,Rocker经常会给他们拍照(Rocker 摄)

青岛野外抱石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性迅速享誉全国,各地岩友纷纷前来。当时全国除了北京白河有几片抱石岩场外,还没有其他的野外抱石岩场。为了更好地接待大家,Rocker甚至开了一家客栈,来自北京白河的、上海的岩友汇聚一起,白天Rocker开车带他们去岩场抱石、攀岩,晚上给大家做海鲜。也是自那段时间开始,Rocker认识了全国各地的顶尖岩友,包括何川、周鹏、伍鹏等人。

由于Rocker本身攀岩技术没问题,他的拍照技术又突飞猛进,越来越多国内岩友在进行特定线路攀登时都会叫上他去拍照。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代,人们尚且只能用网络论坛相互交流,对他们来说,那时无论首攀一座山峰还是巨石,照片和视频证据的说服力要远远大于文字。于是后来的这些年里,中国很多攀岩历史的重大事件,Rocker和他的镜头都没有缺席。

在青岛市工商局工作了22年之后,Rocker决定辞职,做一名全职户外运动摄影师,他更加频繁地出差去全国各地拍摄。竹竿大爷成为青岛抱石攀岩圈的主心骨,将金尚一的热情继承下来。他1962年生人,在银行工作,喜欢凑热闹,常组织大家开线,也不知疲倦地接待全国各地的岩友。只要有时间,他只需几通电话就能立马招呼起几人到十几人一起去野外抱石、攀岩。Ben、小周等人都是在竹竿大爷的不断招呼下逐渐喜欢上了抱石。诸多岩友回忆起那段时期都会感叹,青岛抱石攀岩的历史“开始即巅峰”。

Rocker开车带着我们从崂山东侧的青岛市区一直向北开,进入郊区,从崂山风景区的西侧绕到北侧,这里是二龙山风景区。2018年,竹竿大爷在这里与一所韩国登山学校的学员一起进行运动攀登时不幸坠落身亡。事故报告迟迟未能完成,官司打了一年,最后在开庭前庭外和解。这件事对青岛岩友们的打击很大,Rocker自此之后几乎不再带新人抱石,被竹竿大爷拉入抱石圈的Ben则有两三年没有再抱石或攀岩过。按照Rocker的观察,最后是社交媒体拯救了Ben,随着攀岩运动在小红书的火热,Ben又重新开始抱石了。如今Ben接替了竹竿大爷的角色,外地岩友如果想来青岛抱石,都是他负责招待,带着去岩场。此消彼长的岩场

如果说参与青岛抱石的人像这里的潮水一样来来去去,那青岛的岩场也像潮水一样,瞬息万变,此消彼长。尽管这里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依山傍海,各种类型的岩石和山体都有,但近年来因环保、景区管理等原因,很多地方被严格规定不允许安装挂片或禁止攀岩。

浮山森林公园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与市南区之间,地处非常核心的位置,离海岸线仅两公里。这里曾是青岛运动攀登和抱石的重要场地,在青岛工作的法国人菲利普向我回忆说,那里的大斜坡特别适合新手入门,既安全简单,又有着绝美的景色,近景可以俯瞰整座青岛市,远景则可以享受180度的海岸线景色。自2019年他的妻子孩子全都搬来青岛居住,他们每周末都要去浮山攀岩、去海边冲浪,如此丰富的户外运动条件不亚于自己的家乡南法。自2024年起,浮山森林公园实行了封山育林,仅周边步道保持开放。后来每次Rcoker环步道跑步时,总能看到他们当年开发的抱石岩场,只不过那些岩石如今被挡在栅栏之内。

沿着石老人海水浴场的海滩再往东,曾经有蜂巢岩场,那里紧靠大海,花岗岩石头在夕阳的照射下反射出彩色光芒。但因景区管理变化,景区范围外扩,靠近海边的停车场被拆除,岩友再想去爬,需要先买景区门票,再背着装备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岩场的接近性消失,相当于荒废了。来自北京的何川曾在这里开了一条难度5.13a的大屋檐线路,巨大的仰角下,是一条海沟,极其壮观,但他之后很少有人去爬,仅来自上海的邱洪树爬过一次。

在海之恋公园岩场开发时,这里还没有建成公园,沙滩上的抱石线路很成熟,但随着公园的多次建设、修缮,很多岩石的起步点被埋在了沙滩下,线路和难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这里的岩石被围上了竹栅栏禁止入内,巡逻保安如果遇到还会驱逐攀岩者。小麦岛同样如此,这两年这里逐渐成为人们的拍照打卡胜地,今年增加了巡逻保安的力量,严禁抱石攀岩。

一些岩场和岩友们的记忆正在消失,与此同时,另一些地方因修建防火路、观光步道,通行条件获得了巨大改善,逐渐被Rocker他们开发为新的岩场。青岛野外抱石:人与石的进退6Rocker镜头下的外地岩友(Rocker 摄)

Rocker开车带我们最终来到了泉心河岩场,实际上我们绕着崂山景区转了一大圈,从北边绕过来,来到崂山景区面海的这一侧。Rocker说,自己2013年刚开发这片岩场的时候,基本没有游客,甚至连步道都没有,近两年这里成为青岛相对小众的旅游目的地,沿路建设了很多民宿和饭店,这片岩场也再次被激活。

我们从车上下来,一进入海滩,我就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向我推荐这里了。细软的沙滩上,游人很少,海浪不大,给人安静的感觉,沙滩上散落着被冰川侵蚀的花岗岩,在海边风吹日晒,呈现出奇特的形状,一切都符合人们对海边抱石的想象,又非常适合拍出照片。

我们在一块巨大的石头前停下来,那是一块八米高的独立巨石,脚下是湿软的沙滩,两三米外就是海水,花岗岩的白色在阳光的直晒下发亮,面冲大海的一侧底部有一些发黑,显然是涨潮后海水浸泡的结果。它像一艘搁浅的巨轮,静静地停在海滩上,沉默、巨大。环绕巨石一周,每一个侧面都非常不同,有的部分极其光滑,有的部分又布满冰川侵蚀留下的孔洞,还有一条长长的裂缝,从顶部延伸到腰部。

Rocker向我介绍,这是一条难度V8的抱石线路。通常石头超过五米高,会被称为Highball,由于抱石不像运动攀登或传统攀登,没有保护点和安全绳,只在岩石下铺设保护垫,而从超过五米高的岩石上坠落,岩石下的保护垫通常就起不到太多作用了,因此攀爬Highball抱石线路对攀爬者的风险评估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考验,实际感受已经接近于攀岩运动中最危险的独攀(Free Solo)方式。

去年,中国攀岩洲际定线员邱洪树首攀完成了泉心河的这条V8线路,将它命名为“蛟龙出海”。邱洪树向我回忆说,那块巨石由于离海很近,因此受洋流影响较大,每次岩石下堆积的沙子高度不同,岩石底部手点很少,他决定将三块保护垫垒在一起,他站在垫子上,以这种奇特的方式起步。

邱洪树平日很忙,除了参与比赛、定线,还要经营在上海的岩馆、教学,但他每年都会来青岛野外抱石几次,有时是Rocker带着他,有时是别人。他说青岛岩场的自然条件在全国是排第一的,不仅山上海边体验丰富,并且四季可攀,如果放在欧洲,早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岩场。

尽管他是室内岩馆抱石领域的高手和洲际定线员,但他依然会时常去进行野外抱石。他说自己在设计室内人工岩壁抱石线路时会借鉴自然岩壁的经验,因为通常人们是在二维平面上设计线路,而野外抱石则是在完整的三维空间内,动作更立体。

他回顾抱石的历史,最初人们在野外抱石,人工岩壁的发明原本是为了服务于那些无法在野外进行的攀岩训练,后来在人工岩壁的基础上发展出竞技规则,更容易实现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赛。在欧美,室内岩馆的不断发展并没有影响野外抱石,两者受众重合度极高,通常岩馆周末不开门,人们都去野外抱石。而在中国,商场岩馆近两年在大城市大量出现,随着短视频的流行,中国岩馆的人工抱石线路更偏向“跑酷式”风格,追求跳跃、摆荡动作以吸引眼球,与自然岩壁野外抱石的风格差别极大。但他认为中国的抱石攀岩运动才起步,人们最终还是会从室内岩馆走向野外的。如果说在人工岩壁上是攀登者与开线员的交流、对话,那野外抱石则是人与自然的交流,是更纯粹的自我的运动。

(感谢杨波、何川对本文的帮助)

攀岩
青岛
岩馆
抱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