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的神经基础
作者:袁越
我们当然可以用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等后天因素来解释这两类人的差别,但遗传差异也是一个难以被忽略的原因。这就好比同为顶级捕食者,狮子喜欢群居,老虎独来独往,两者之间的差异几乎只能用基因来解释。不过以人为实验对象的遗传学研究不太好做,最好能找到一个动物模型来代替,这就涉及如何量化孤独感这个关键问题。
人类的孤独感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量化,动物怎么办呢?答案是通过社交补偿来间接测量。比如我们可以把一只小鼠单独关几天,然后把它放回到群居的笼子里,观察它和其他小鼠互动的时间和频率,以此来计算这只小鼠所需的社交补偿到底是多少。
美国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凯瑟琳·杜拉克(Catherine Dulac)领导的一个团队用这个方法测量了六个不同品系的小鼠,发现所有的小鼠在被关了几天之后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社交补偿行为,而且被关的时间越久,所需的社交补偿就越多,说明这个方法确实管用。研究人员还发现小鼠的社交补偿行为存在较为明显的种间差异,说明小鼠对孤独感的忍耐力是有遗传基础的,这一点同样并不令人意外。
之后,研究人员挑选出了两个具有不同特质的小鼠品系,对它们的脑神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小鼠的下丘脑视前区(the preoptic area of the hypothalamus)存在两类神经元。其中一类神经元可以被称为孤独神经元,每当小鼠被单独饲养时就会活跃起来。另一类神经元可以被称为社交神经元,每当小鼠和同伴在一起时便会兴奋起来。两类神经元存在竞争关系,当孤独神经元活跃时,社交神经元就会被抑制,反之亦然。
最有意思的是,当科学家们用光遗传学技术激活孤独神经元时,小鼠就会变得更加渴望社交,这就进一步证明孤独神经元的活跃度可以作为衡量小鼠孤独感的标尺。小鼠单独生活的时间越长,孤独神经元就越兴奋,小鼠也就越孤独。反过来,小鼠和同伴共处一室的时间越久,社交神经元就越兴奋,小鼠便会表现出社交恐惧症,不再愿意和同伴相互接触了。
相信所有心智正常的人对这种现象都不会陌生,我们的饮食需求和睡眠需求都存在类似的动态平衡现象。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孤独神经元和社交神经元之间的互动模式与饮食以及睡眠的调控模式非常相似,说明这些生理过程很可能遵循着相同的进化路径。而这个平衡点的位置很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更能忍受孤独,以及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发胖。
接下来,研究人员把小鼠关进一个特制的笼子里,让它可以看见隔壁同伴的行动,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但却无法接触到对方。结果证明生活在这种笼子里的小鼠仍然会有强烈的社交补偿行为,说明视觉和听觉都不能算是很好的社交形式。反之,如果研究人员用软毛刷子轻抚小鼠,则会大幅降低社交补偿行为的强度。这个结果说明触觉才是最重要的社交形式,正是皮肤感受到的适度的机械力让社交神经元兴奋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实验所用的小鼠全都是雌性的,因为雄性之间为了争夺领地或者配偶的打斗行为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所以上述结论很可能只适用于雌性哺乳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