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闲置”的一半产能
作者:邢海洋曾经当过“造车新势力”销冠的哪吒汽车的母公司正式进入破产程序。放在汽车业的大背景下,这次是哪吒,上一次是极越,再上一次是高合,再再上一次是威马,随着一系列债务纠纷,声誉大损,品牌价值迅速归零,基本上没有了商业价值。即便是破产重组,在中国汽车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这些品牌也很难复活,等待着的是湮没无闻的命运。
那些购买了破产品牌的车主将会面临售后服务缺失、汽车加速贬值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就如同买到了恒大的烂尾楼。
从威马到极越,再到哪吒,这些还都是知名度很高的,是真金白银打造出的新能源品牌。这两年破产的,也有不那么知名的。靠新兴产业风口的噱头、靠烧钱延续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泡沫早就难以为继。竞争残酷起来,市场一片红海。资本市场“断流”后,市场向着最有希望生存下来的头部企业集中。那些或技术,或市场策略,或资本架构出现问题的企业,一步错步步错,基本没有翻身的机会。
有一种说法,2025年是新能源汽车的生死年,原因是汽车市场从增量时代走到了存量时代。中国汽车年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虽然每年都有所增长,但增幅已降到个位数,且幅度越来越小,去年产销增幅分别是3.7%和4.5%。中国的汽车产量虽迈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但天花板也在逼近,市场是容纳不下那么多的品牌的。
但其实,靠着蚕食燃油车的份额,新能源还是实现了大跨步的增长。今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4%,2024年增长35.5%,2023年增长37.9%,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让人艳羡的高增长。跻身于这样一个蓝海市场,哪吒汽车本来有着很亮丽的市场空间。2022年巅峰之年,哪吒汽车曾拥有三个生产基地、近万名员工,数千家供应商和200多家经销商。那一年哪吒汽车交付突破15万辆,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可惜的是,哪吒彼时的市场优势建立在廉价策略上,靠的是哪吒U和哪吒V两款高性价比车型,占领的是网约车市场。
对于一个新兴的品牌,还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就从低价入手,这注定了哪吒很难再提升其品牌力。2023年,比亚迪等传统企业的多种低端品牌大减价,哪吒瞬间就丧失了抵抗力。下沉市场被攻破后,哪吒又冲击高端市场,一顿“乱拳”,既未打开新局面,又失去原有的用户基础。没有了市场前景,也就没有了资金“造血”,其研发投入占比从2021年的12.3%骤降至2024年的3.2%,智能驾驶团队解散,三电系统转交代工厂,导致车机系统断网、续航虚标等问题频发,眼看着就楼塌了。
新能源车企的退场各有原因,哪吒是过早下沉,有的是大股东撤资,有的是技术路线站错队,有的是创新不足、管理层内斗,真可谓不幸的案例总是各有原因,成功的车企却总是走在“对”的路线上。
可即便每一步都走“对”,车企似乎也是如履薄冰,这是一个过于“内卷”,“卷”到了毫无容错空间的市场,不给任何一家企业历练纠错的机会。2024年,汽车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0.65万亿元人民币,超越房地产行业成为我国经济的最大支柱。然而,尽管产销量和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行业的利润率却仅为4.3%。作为对比的是,丰田营业利润率10%,净利润2364亿元,一家就顶得上中国七大车企。
如此严酷的环境,从业者怎可能心态轻松。当“汽车业也有恒大”的口水战愈演愈烈,主管部门出台“反内卷”,众车企才把上游供应商的账期缩减到60天。汽车业的“松弛”感,也只有从外部、从更高层面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