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的系统性风险
作者:邢海洋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无3C标识的充电宝已经不能登上境内航班了。一个充电宝,上面循环使用、3C、不可随意丢弃、CE、FC等标识让人看花眼。可实际上很多品牌的充电宝上都没有3C标识。市场监管总局是在2023 年8月1日将充电宝纳入3C标准,2024年8月1日才强制要求无3C标识的不得出厂、销售。
3C全称为“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2024年前售卖的很多充电宝是没有3C认证的。即便有了认证,也发生过充电宝起火爆炸事件,根源还是在企业管理和主管部门的监管上。从销售角度看,充电宝是一个相对混乱的市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充电宝其实就是一个大号充电电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即便是在发生起火事故之后,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充电宝,仍然发现首页上的很多产品大打擦边球——图片上有大品牌的字样,可价格不像,追问客服,客服会否认产品是那个图案中的大品牌。可绝大多数消费者是很难想到要向客服核对的。
至于电量虚标,则是小品牌或山寨充电宝的标配。他们会把价格标得极低,20000mAh的大电量,前几年不到50元,去年居然有十几元的。当共享充电宝充一小时五六元,几十元就买到了大容量移动电源,即便有所虚标,还是会吸引消费者,这就使得充电宝市场有劣币驱逐良币的倾向。可小牌子的充电宝买回来,当所谓20000mAh充一次手机电量就归零,市场也会维持对大品牌的需求。那些大品牌的价格比小牌子贵几倍——20000mAh就得一二百元,其实是因为容量不虚标。
充电宝的充电安全,本不应该在消费者的考虑范围内,这是质量底线,人命关天。充电宝爆炸着火伤了人,轻则厂家担负民事责任赔偿损失,重则承担刑事责任,负责人面临牢狱之灾。2016年三星Galaxy Note 7 上市,接连电池爆炸,对三星手机销售造成重创,不得不在多国召回,三星股票大跌。此后手机厂商对电池如履薄冰,全球范围内罕有电池爆燃事故。对于品牌充电宝厂商,电池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底线,想必也是着重防范的。可偏偏,注重质量的大品牌罗马仕和安克,失蹄在一家行业通用的电芯供应商上。
这家供应商名为安普瑞斯,近期名下70多张电池与电芯3C认证证书被陆续标注为暂停或撤销。它的下游企业罗马仕、安克、绿联科技、倍思科技、小米等多个头部品牌的充电宝3C认证,也被暂停或撤销。这家安普瑞斯,凭借着硅纳米线负极能量密度、体积等比传统负极材料有优势,在“卷”快充、“卷”轻量的移动充电界获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凡是致力于不虚标、超快充的行业大品牌,都以安普瑞斯的电芯为基底打造自己的高端产品。
近期事故多集中在安普瑞斯的软包电芯。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安普瑞斯私自变更电芯的原材料,导致隔膜绝缘性在多次循环使用后彻底失效。安普瑞斯电芯的能量密度又很高,更容易爆炸。
可以说,这次罗马仕和安克等充电宝界的扛把子,一下子就要召回百余万个的充电宝,就是行业在追求超快充和高容量的竞争中,过于依赖一种技术、依赖上游同一家企业的弊端。一旦大供应商违规操作,下游企业放松了品控,监管部门未尽责,整个行业瞬间“塌方”。充电宝普及率极高,几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拥有充电宝,很多还不止一个。行业和监管的疏失却是由消费者承担损失,这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