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么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宵徒有一些人乐于充当知心大姐或知心大哥,给别人做人生咨询,顺便挣点稿费或咨询费。我有一个疑惑:他们就不怕提出了错误的建议后,客户向他们追责吗?也许是因为他们给出的建议到底对不对、建议是否有效,最后是没有对比的,一个人走了这条路,也就不知道如果当初走了另一条路会怎样。而且咨询的人往往需要的也不是信息方面的帮助,而是信心方面的帮助——他们内心已经有了自己偏向的选择,只需要有人附和他们一下,不符合他们心思的建议,他们基本上最后也不会听从。
在面对两难抉择时,最后做出决定很大程度上靠的不是智力,而是狠劲。比如有人问,自己的朋友是搞艺术的,平时偶尔会支持一下他,去看他的展览。但现在他搞了一个每月收费400元的订阅内容,可不可以不花这笔钱去支持他?哲学家阿皮亚回答说确实不需要,“当一个12岁的孩子在街角开起柠檬水摊,家长和邻居们会理所当然地掏出五毛钱,还装出那是阿玛尔菲以东最棒的柠檬水的样子。但若是一个成年人的事业需要朋友持续捐款维生,那说明这个项目还没准备好面对现实世界,或者世界尚未准备好接受它。不论哪一种,这都不是你的错”。
《纽约客》的一篇文章说,能给你释疑解惑的人,是视野比你更开阔的人,他们之所以视野更开阔,可能是因为超自然的原因(如神谕、通灵),或者是因为他们是专业人士(医生、律师),或者因为他们能从生活和心理上支持你(父母、朋友)。
孩子期末考试考得不太好怎么办?一些家长的反应可能是,想办法在假期追一追:限制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给他买一些课外参考书。但是英国专栏作家阿德里安·奇利斯的一番话或许会改变他们的想法:孩子们在学校挺过一学期实在很辛苦,该歇歇了。他说,学校生活很残酷,“在学校里,巨大的挑战接踵而至……操场上的政治斗争很残酷,你最好的朋友认定别人才是他最好的朋友,然后就不想跟你玩了。这种事很常见,但你只是一个孩子,感觉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每当我遇到高中或大学毕业生,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们的成绩如何,也不是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而是他们是否安好、身心健康。如果很健康,就做得很好了,继续前进吧,相比之下,余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艰难”。
《卫报》还有一个读者提问、读者回答的栏目:你该不该去参加校友聚会?有人说不要去,“聚会上聊的都是工作、家庭和孩子,单调又无聊。每个人都很友好,但好奇心和竞争的交织,构成了一股明显的暗流”。还有人说,应该参加,“年轻时,我们对人有很多预设,这阻碍了友谊和欣赏。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明白,当年我们担心的那些事——事业成功、地位、金钱——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能见到曾经认识的人,享受他们的陪伴,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一些报刊上有情感咨询栏目,来函者提出的问题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焦虑,专栏作家的解答像是一种道德教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提供建议的同时,也兼具娱乐性;他们擅长创作朗朗上口的俏皮话,并创作出像流行歌曲一样萦绕在你脑海中的句子”。不可否认的是,阅读这类专栏也有一种窥探他人隐私的动机,所以《纽约客》说,“情感咨询专栏的历史就是偷听和评判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