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国际:关闭内地所有门店业绩股价双双承压
作者: 林然近日,莎莎国际(00178.HK)宣布,将在6月30日前关闭内地的最后18家线下门店,这家香港美妆集合店将彻底退出内地线下零售市场,改以供货商的形式,继续服务顾客,并集中资源发展线上业务。
莎莎国际2024/2025财年报告显示,公司报告期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9.75%和64.83%,至39.42亿港元和7697万港元。从2018年下半年起,公司股价持续震荡下滑,跌幅超80%。
内地店铺将全面关闭
官网显示,莎莎国际成立于1978年,为亚洲极具领导地位的美妆产品零售集团。集团于1997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业务遍及中国内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国家,销售逾600个产品品牌,涵盖护肤品、香水、化妆品、护发、身体护理产品、美肌健康食品及家用美容仪器等。
2003年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开放后,内地游客及代购成为推动莎莎国际增长的主要动力。彼时,莎莎国际凭借其所掌握的国际品牌资源,以及香港关税政策的价格优势,以“免税店同款”标签吸引消费者。2005年,莎莎国际着手布局内地市场。公司控股主席兼行政总裁郭少明曾在2013年公开表示,“希望莎莎在内地可以拥有300—500家店”。
然而,市场格局随着时间悄然变化。首先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线上购物,导致线下门店销售疲软;其次国货美妆品牌的崛起和本土美妆集合店不断扩张,分食莎莎国际市场份额;此外,由于内地大力发展免税市场,莎莎国际以往的汇率和价格优势也越来越微弱;最后,门店客户到店率逐年降低,但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让公司经营再添压力。
莎莎国际也坦言,由于线上业务占当地营业额超80%,同时愈来愈多顾客倾向网上购物,加上目前的线下店铺数目,无法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公司接下来集中资源专注发展线上业务,加强在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及数码渠道的宣传力度,提升独家品牌的曝光率及竞争力。
2022年开始,莎莎国际逐步关闭内地门店,当年门店数减少至37家。莎莎国际在日前发布的24/25财报中表示,该财年内,集团已在中国内地关闭14间门店,并将继续关闭余下的18间线下店铺,预期在6月30日前全部关闭。
莎莎国际表示,公司已预留3000万港元专项闭店成本,用于支付员工遣散、门店赔偿及存货处理等费用。
有接近莎莎国际的知情人士透露,莎莎国际在上海的区域办事处也在近期逐步解散。对此莎莎国际表示:“上海办公室主要负责线下业务管理,因此集团会配合线下业务调整,对上海办公室的规模进行相应调整,这不影响线上业务的营运。”
天眼查显示,莎莎国际内地业务的运营主体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的参保人数过去几年大幅下滑,从2021年超600人萎缩到2024年的136人。
业绩承压,股价下滑
根据最新财报,莎莎国际在2024/25财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9.75%和64.83%,至39.42亿港元和7697万港元。(见表一)
表一:莎莎国际财务指标明细

分地区来看,公司核心地区港澳市场营业额下滑12.3%,内地市场则跌去10.5%。不过东南亚市场线下销售额同比增长14.7%至3.32亿港元。(见表二)
表二:莎莎国际2024/25财政年度按市场划分的营业额

开拓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是莎莎国际支撑业绩的举措之一。2025年3月31日,莎莎国际分别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开设67间及五间店铺。
整体来看,当前莎莎国际仍以线下业务为主。2025年3月31日,公司线下业务占集团总营业额的81.9%。线上销售轻微上升1.2%至715.4百万港元,主要因为集团于东南亚的第三方电子商贸平台录得12.4%的按年增长。而中国内地经济疲弱,集团调整当地在线布局,与去年基本持平;港澳在线销售则保持平稳发展。在线业务占集团总营业额的18.1%。
公司还提到,消费者购物模式改变,侧重性价比,加上美元强势以及贸易关税令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到访港澳的旅客消费审慎,集团毛利受压。本财政年度,集团的毛利为1570.7百万港元,按年跌11.9%,毛利率则录得39.8%。
二级市场上,莎莎国际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股价震荡下滑,2018年7月1日至今年6月25日,公司股价累计下跌86.63%(前复权,见图)。
图:莎莎国际2018年下半年来股价走势

时尚领域专家张培英分析称,集合店的商业模式如今已不再是长久之计。美妆集合店能让消费者在舒适的场景中自由选择,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市场对于集合店的选品、供应链以及价格控制有非常高的要求。整体来看,线下集合店生存难度大,特别是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之际,无论是加盟、直营还是供货合作,都存在挑战,“当商业地产红利减少,成本居高不下,线下美妆集合店已成应规避的商业模式”。
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也表示,美妆集合店是必然被淘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在大众美妆领域。莎莎若想转型成功,应在高端化上下功夫,跳出价格竞争陷阱,并以线上为核心重构商业格局,用数字化提高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才能获得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