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水享清凉,把好“耳朵关”

作者: 田如如

玩水享清凉,把好“耳朵关”0

夏天,大家都喜欢去河边、海边、泳池里“浪”一下,享受清凉。玩水虽然舒爽,但耳朵进水可就不舒服了,甚至会引起大麻烦。

耳朵进水就会得中耳炎吗

很多人问:“医生,耳朵进水了,是不是就一定会得中耳炎?”

我们的耳朵里有一个“小门”叫鼓膜。它就像一堵墙,把耳朵分成外耳道和中耳两个部分。在正常情况下,这堵墙能把水挡在外面,不让它进去“捣乱”。但要是这堵墙出了问题,比如鼓膜破了一个小洞,或者呛水,细菌就会顺着咽鼓管(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小通道)“溜”进去,那么,中耳炎可能就找上门了。所以,耳朵进水不一定会得中耳炎,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大大增加患病风险。

说到中耳炎,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就是耳朵发炎吗?没啥大不了的”。你可别小瞧中耳炎!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从急性拖成慢性,那可就麻烦了。耳朵可能会一直流脓,听力也会越来越差。更严重的是,细菌可能会“跑”到大脑里,引起脑膜炎、脑脓肿,从而危及生命。

中耳炎的常见症状

1. 耳朵疼痛:尤其是晚上,疼痛可能会更明显。

2. 听力下降:感觉耳朵里有东西堵着,听到的声音变得模糊。

3. 耳道流脓:这说明感染已经比较严重了。

4. 发热:当身体和细菌“战斗”时,可能会出现发热的情况。

中耳炎的并发症

1. 脑膜炎:细菌进入脑部,引起脑膜炎,可能会导致头痛、呕吐、发热等症状。

2. 脑脓肿:细菌在脑部形成脓肿,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危及生命。

3. 听力受损:中耳炎长期不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

“一老一小”易患中耳炎

“一老一小”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抵抗力弱,如果患有慢性疾病,就更容易患上中耳炎。儿童的咽鼓管又短又直,细菌很容易“钻”进去,而且,其免疫系统还未发育完善,一旦感冒或者呛水,中耳炎就很容易乘虚而入。打个比方,儿童的身体就像是一座小城堡,他们的“城墙”(免疫系统)还没完全建好,所以,很容易被“敌人”(细菌)攻破;而老年人的“城墙”已经有些破旧了,也很难抵挡“敌人”的入侵。所以,“一老一小”要特别注意保护耳朵,避免耳朵进水。

1. 学会擤鼻涕的正确方法,避免用力过猛。

2. 避免掏耳,保持耳道清洁。

3. 定期检查耳部健康,尤其是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4.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5. 在游泳或洗澡时,使用防水耳塞,避免水进入耳道。

6. 跳水时,尽量保持头部向上,避免水直接冲击耳道。

7. 保持耳道干燥,平时可以使用吹风机(低温模式)轻轻吹干耳道;游泳或洗澡后及时清理耳道,避免耳道潮湿,滋生细菌。

玩水享清凉,把好“耳朵关”1

如何判断耳朵是否进水

如何判断耳朵是否进水呢?其实很简单。耳朵进水后,你可能会觉得耳朵闷闷的,听到“嗡嗡”的声音,听力好像变差了,甚至有疼痛感。如果耳朵里有耵聍(耳屎),进水后耵聍会膨胀,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更加明显。

大家也可以试试以下方法:把进水的耳朵朝下,轻轻晃动头部,听听有没有“水声”。如果有,那就说明耳朵里有水。你也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耳朵前面的软骨),如果感觉耳朵里有水在流动,那就说明耳朵进水了。

耳朵进水要及时处理

如果耳朵进水了,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使水流出来。

跳跃法:把头偏向进水的耳朵一侧,使进水的耳朵朝下,同侧单脚跳几下,使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出来。

活动外耳道:用手掌轻轻按压耳屏,或者反复张嘴,使耳道里的水屏障“松动”;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

棉签吸水:将干净的棉签轻轻伸进耳道,把水吸出来;注意棉签不要伸得太深,以免损伤耳膜。

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就医

耳朵疼痛加剧:尤其是持续性疼痛,提示可能出现了感染。

耳道流脓:这是中耳炎的典型症状,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听力下降:如果感觉听力明显下降,可能是耳道堵塞或感染导致的。

发热:可能是局部炎症进展,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