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者: 赵磊 王希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残健融合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院,包括健全大学生、视力残疾大学生和听力残疾大学生三类人群。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陈开灿同学是北京联合大学的一名视力残疾大学生,他虽身处黑暗,却用声音点亮信仰之光;他手握盲杖,却为千万视障者叩开通往世界的门。对他而言,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老师为他系上的“信仰之扣”。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陈开灿:我想做残疾人的喉舌
大家好,我是陈开灿,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学专业。
“一个主持人,要做党和人民的喉舌。你是残疾人中的一分子,更要为残疾人发声,做残疾人的喉舌。”这是我的专业老师在我上有声语言的第一堂课时,告诉我的。那时的我,对这句话中的深意并不理解,但他郑重的语音、严肃的语气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从那时起,我想要成为一名主持人,这是老师为我扣上的名曰“信仰”的第一粒扣子。
经常会有人问我,一个视障者是如何出门的?每当被问,我总会向他们解释。后来我想到老师对我说的话,我决定和朋友一起录制一档博客节目,我想告诉听众,视障者可以走在路上,也能把收获的信息告诉给更多的人。
一次次的磨砺,让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前年,在第25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上,我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去年,在北京市朝阳区高校模拟政协提案大赛上,我又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以天坛公园无障碍设施建设”为题参加比赛,并获一等奖。我紧握话筒,陈述为什么我们要推动天坛公园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视障者尝试着不同工作岗位,如主播、程序员,还有的人开办训练营,教授其他视障者出行经验。陈开灿并非急先锋,但他愿为视障人乃至残障人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只是用手中的盲杖敲出两点式缓缓前行。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
对于张晓彤同学而言,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在泳池中扣上的。从视网膜病变的至暗时刻,到巴黎残奥会领奖台上的热泪盈眶;从被水线刮得遍体鳞伤,到打破亚洲纪录的纵身一跃。当五星红旗因她的拼搏而升起,这是她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人生”论断的鲜活注脚。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晓彤的故事。
张晓彤:至暗时刻激励着我
大家好,我叫张晓彤。2024年8月,我获得了巴黎残奥会女子S11级400米自由泳银牌,并打破亚洲纪录。现在,我是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24级针灸推拿专业的一名大一新生。
我的人生在很多人看来是那么高光,但我也曾一度陷入绝望。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被诊断出先天性眼底发育不良,只有十分微弱的视力。6岁时,我在沈阳市盲人学校读书。我喜欢读书,但性格十分敏感,在与人交流时,我会时常陷入恐惧,不知道自己能做好什么。
直到小学六年级时,省残联集训中心到学校选拔运动员,我被游泳教练一眼选中,进入了游泳队训练。投身残疾人运动,作为残疾人运动员为国争光,便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初学游泳时,由于看不清教练教授的技术动作,我只能在下课后摸着教练的手慢慢地去揣摩动作要领,然后一点点地去模仿,每一个动作都要重复成千上万遍。我通常要在早上5点左右起床,开始体能训练,每天在水中完成1万米的训练计划。到了冬天,训练的强度甚至能达到2万米。我在水中是无法靠眼睛来寻找方向的,常常会偏离泳道,被泳池中的分割水线刮伤。如果手指不小心伸到水线的塑料球里,就会被刮掉一块肉,身上也经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伤口,创可贴和纱布成了我生活中的必备品。但这些都没有让我退缩。
不断地刻苦训练,让我的成绩提升很快。16岁时,我便取得了全国冠军和世界盲人运动会冠军。17岁时,我拿到了里约残奥会女子SB11级100米蛙泳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在之后的全运会、亚运会、世锦赛上,我又多次站上领奖台,多次打破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评辽宁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2019年伦敦游泳世锦赛上,我拿到了1枚银牌和1枚铜牌,为中国队在东京残奥会中取得了一席宝贵的名额,但我的体能消耗很大,眼部情况逐渐恶化。在积极备战东京残奥会的某一天,我突然感觉眼睛一阵剧痛,本就模糊的视野变得更为糟糕,我很快被确诊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医生建议我立刻停止训练,否则就要进行眼球摘除手术。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我一度陷入绝望,不得不服用的药物也不断伤害着身体,眼部持续的剧烈疼痛更让我无法正常训练,但是我依旧在坚持,依旧没有放弃。我要去跟命运抗争到底,我要代表所有那些跟我一样身处在绝境之中的人们,向命运发起挑战!但是,命运并没有给我一丝机会,持续的高强度训练,让我的病情一度恶化到了晚期,不得不立刻进行手术。我因此错过了东京残奥会,也失去了最后一丝光亮。那时的我眼前一片黑暗,人生也一片黑暗。
后来的某一天,教练送给了我一个礼物,那是一个水下耳机,戴上它,我就可以轻松地在水中听到教练在岸上的指引,提示我转身、触壁、到边,让我又可以像以前一样在水中自由前行,全力冲刺!游泳,在黑暗世界中重新燃起了我的希望。
2024年,我带着满身的伤痕,带着为国争光的信念,再一次回到了赛场!奋斗,为国奋斗,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我。我克服了身体上和技术上的重重困难,逐渐找回最佳竞技状态,最终以5分3秒45的成绩,获得巴黎残奥会女子S11级400米自由泳银牌,并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同时,获得女子S11级100米自由泳铜牌。那天,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沉甸甸的奖牌挂在了我的胸前。
时至今日,在北京联合大学,我仍在不断追寻自己人生的意义与定位。和每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一样,我也会偶尔陷入内耗和消沉的状态之中,但是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幸福的、有梦想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因为我一直在努力。
(本文为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2024年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OBE理念的数智化残疾人大学生艺术团美育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批准号:JJ2024Q012]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