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新时代“大先生”
作者: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宣讲团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作出深刻阐述,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心怀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近代以来,教育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爱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有这样一位教育家,2024年9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他就是黄大年。

1992年,黄大年在被选送到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曾坚定地对同学们说,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毕业之后,他毫不犹豫、坚定不移地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了吉林大学,投身教育事业,为祖国的地球物理学事业培育更多后备人才。平日里,他常常对学生们讲:“你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你们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第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张桂梅校长始终秉持的教育理念。在创办华坪女高的道路上,她历经重重困难。资金短缺时,她四处奔走筹措;面对他人质疑,她坚守初心毫不动摇;即使身体疲惫,病痛缠身,却从未想过放弃。无论多么艰难,她始终坚信创办华坪女高是无比正确的决定,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她曾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张桂梅校长用教育照亮大山深处的未来,以高尚师德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第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应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孩子感知幸福。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周美琴坚持走“医教结合”的道路,贯彻康复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的教育理念,构建特殊的教育体系,同其他教师创造信息化数字化课堂,帮助孩子们融入社会。原创教具、特殊课桌椅和45度角的镜子,全都彰显着为孩子们特别定制的爱。孩子们的成长,就是她最大的成就。
第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从教70余年、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教育家”于漪,痴迷语文教学,耄耋之年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践行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师者只有秉持这样的躬耕态度,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变革,实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全面进步。
第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仁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是师道传承的精神内核。“时代楷模”张玉滚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任教,二十余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把自己练就成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等样样都教的“全能型”教师,千方百计上好每一堂课。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最后,“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高远理想,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豪情,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自觉,无不体现了胸怀天下的高尚追求。黄会林教授,就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
黄会林老师生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长在筚路蓝缕的新时代。她16岁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在战场上铸就了人生观、铸就了信仰。接受采访时,黄老师曾经说道:“祖国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这段经历)实实在在地给予了我一种熔铸、一种锤炼。”她为家国奔赴战场,也为家国站上讲台。躬耕六十载,她以奋斗者和先行者的姿态,在我国影视学科和艺术学科建设领域执着逐梦、拓荒前行。
今天,我们正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从1985年设立教师节至今,这40年的变迁,不仅是制度上的创新与完善,更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延续与弘扬。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共有1891.78万人,这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教育强国梦想。
纵观文章所提的大先生,不难发现,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我们的名字中写着“师范”二字,这代表着我们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职责;我们要以德立身,以高尚的品德塑造自身;我们要以德立学,以深厚的学识滋养心灵;我们要以德施教,以真诚的关怀照亮他人。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是时代的号召,是我们每一个肩负教育使命之人的不懈追求。让我们以昂扬的姿态,积极投身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当中。
责任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