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四十年接力,数字化复活“甲骨文”
作者: 周莹莹1899年秋日,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病抓药时,在中药材“龙骨”上发现了奇特符号的刻痕。这位精研金石学的官员派人到北京的各大药店高价收购带字骨片进行研究,从此揭开甲骨文重见天日的序幕。这些被当作中药的“龙骨”,实则是商朝王室占卜用的甲骨。从此‘一片甲骨惊天下’,沉睡3000年的殷墟甲骨文破土而出,为河南安阳这座古老都城铭刻下新的文明印记。
在河南安阳的地下,埋藏着一部用刀锋写就的"数据库"——16万余片甲骨文如星辰散落,记载着商王朝的占卜档案与生活实录。这些镌刻在龟甲骨或兽骨上的神秘符号,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体系文字。它们不仅是汉字演变的源头密码,更是打开华夏文明基因库的密钥。自1899年被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以来,甲骨文就像一部天书横亘在历史长河中:被发掘的4500多个单字仅破译了三分之一。
近年来,这场持续百年的文明解码工程,正在经历一场数字革命。安阳师范学院的学者们引入人工智能算法,用三维建模复原占卜裂痕。当最古老的文字遇见最前沿的科技,甲骨文不再是高阁中的“绝学”,而化作可以被触摸、拼接,甚至被改编成小游戏与广播体操的活态文化符号。
传承四十年:从“冷板凳”到学科开创
1985年,安阳师范学院在甲骨学泰斗胡厚宣的指导下,组建了国内首个以青年学者为主的甲骨文研究团队,用拓片、手抄等“笨办法”系统整理甲骨文献,创办了《殷都学刊》这一国内最早的古文字研究专业期刊,为后世留下了《甲骨文合集释文》《殷墟发掘》等基石性著作。
2000年,计算机教师出身的研究团队第二代核心成员刘永革接棒,带领团队完成甲骨学与信息技术的“破壁”实验。刘永革坐在计算机前,一口气钻研了三年。他终于想到一种不同于传统汉字输入法的打字方式:可视化输入法。2003年,他一个人靠着一台计算机、一架投影仪做成了第一个甲骨文输入法软件。这一突破被学界称为“甲骨文数字化的起点”,直接推动了“甲骨文数据库”的诞生。
2019年,“80后”学者张展等人,在前辈们的带领下,以“人工智能+甲骨学”为方向,加入了这支横跨考古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的复合型团队。不仅完善了第二代数据库,更将云计算、知识图谱等新技术引入研究。建立“甲骨文单字知识库”,开发“甲骨文智能校重系统”,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筛查重复著录的甲骨,构建“甲骨文机器学习模型”,训练AI识别甲骨残片上的兆纹、钻凿形态,辅助断代研究。“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把前辈积累的数据变成可计算的智慧。”张展如此定义第三代的研究转型。
四十年间,三代学者接力深耕:从文献整理和建设学术期刊,到推动甲骨文信息化,建立数据库,再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将研究推向智能化,据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全良介绍,学校聚焦甲骨文办学特色,以数字科技激活汉字源头,深入推进对甲骨文的保护、研究、传承和活化,在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语言计算、甲骨文与殷墟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持续拓展,从最初“殷商文化研究班”的6个人发展到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50余人,形成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交叉学术队伍。
“唤醒”甲骨:破解千年碎片之谜
甲骨文研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现存16余万片甲骨中,90%为碎片,传统缀合技术依赖学者经验,人工缀合耗时长;二是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单字中,仍有3000多字未被破译。
安阳师范学院的学者们带领团队研发的“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利用边缘匹配、纹理分析和残辞推理等AI技术,实现了碎片的高效拼接。该系统可在两分钟内从1500片碎片中筛选出300组候选,并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精准缀合。例如,2023年团队通过该系统成功复原了一片记录商代日食的甲骨,为天文史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此外,团队还创新性地引入“微痕分析”技术,利用高光谱成像和三维建模,捕捉甲骨表面肉眼不可见的刻痕细节,甚至能还原商代工匠的刀锋走向与刻写力度,揭示文字背后的工艺智慧。
在缀合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开发了“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将每片甲骨的三维结构、纹理、文字释读、研究文献等分层对齐,形成可交互的数字化档案。例如,一片商王田猎卜辞的甲骨,研究者可逐层查看其出土位置、钻凿形态、文字释义及历代学者考据,甚至通过AI模拟占卜时的灼烧裂纹生成过程。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让甲骨“开口说话”,更将散落全球的甲骨在虚拟空间中重新聚合。
针对未破译的3000余字,团队构建了“甲骨文单字知识图谱”,整合字形、语境、历史事件等多元数据。例如,“燎”字曾长期被认为是地名,但通过图谱关联同期青铜器铭文与祭祀卜辞,AI推测其为“燎祭”专用动词,后经学者验证确与焚烧牺牲的仪式相关。此外,团队训练的“甲骨文语义网络”能自动标注新发现甲骨片的主题类别(如祭祀、战争),辅助学者缩小考释范围,显著提升考释效率。
“数字”分身:16万甲骨的云端重生
2019年,团队推出全球首个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集纳了154种甲骨文著录、23.9万余幅图像、3.5万余篇文献,被誉为“甲骨文研究的里程碑”。该平台不仅提供免费数据服务,还支持“以字搜图”功能,用户输入任意字形即可检索所有相关甲骨片,极大提升了研究效率。
2023年,“殷契文渊”引入“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通过三维建模、数字拓片等技术,为每片甲骨赋予“数字身份证”,实现高保真云端复原。例如,甲骨文“焚”字在平台中可360度旋转查看,甚至能追溯其在不同甲骨片上的使用场景。据悉,2023年刘永革及其团队就已经用全新技术和设备,对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中的90片甲骨成功进行了全息数字化采集试验。2024年5月28日正式开启“全球甲骨文数字焕活”计划,联合国内外博物馆对散落海外的甲骨进行数字化采集,目标是在虚拟空间重建完整的甲骨文物库。“ 16万片甲骨,涉及15个国家、181家馆藏机构,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但相信未来,散落世界各地的殷墟甲骨将会以数字的形式‘回归’故里。”刘永革说道。
为了让甲骨文“活”在当下,团队开发了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用户可临摹、创造甲骨文字,甚至用甲骨文设计“高铁”“飞机”等现代词汇。此外,“甲骨文广播体操”将19个甲骨字融入肢体动作,在河南省中小学推广,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文化魅力。
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调研的最后一站来到河南安阳殷墟,他感慨道:“殷墟我向往已久。”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在殷墟诸多考古发现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此前,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他在贺信中说:“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四十年三代人接续奋战,将曾经沉睡千年、“一片惊天下”的甲骨文带进千家万户,让甲骨文从深奥的“绝学”变为可触可感的文明记忆。这不仅是三代学者的坚守,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2024年,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如今,第三代甲骨文青年研究者们正带领着自己的学生们——第四代青年,继续“唤醒”沉睡的甲骨残片,让它们带给当下新的意义。
无论是AI缀合碎片的“神来之笔”,还是16万甲骨在云端“复活”的壮举,都让人忍不住追问:下一块被唤醒的甲骨会讲述怎样的商朝秘密?
责任编辑: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