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建:指尖雕琢“侗天福地”

作者: 杨文建

杨文建:指尖雕琢“侗天福地”0
标题

鼓楼飞檐下,侗家姑娘正吟唱世代相传的大歌,芦笙悠扬穿透百年时光……贵州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大四学生杨文建耗时半年,将肇兴侗寨的仁团鼓楼、侗族萨玛节的篝火、踩歌堂的剪影浓缩在22张椴木书页里,制成了一本立体书。当用指尖拨动这座“指尖上的侗寨”,千年非遗文化便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在现代设计中苏醒。

杨文建的故乡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那里鼓楼林立,民族节日热闹非凡,四季风景如诗如画。可眼看历经千年风雨的侗族文化逐渐衰落,杨文建内心满是惆怅:“当我在家乡看到美丽的风景和逐渐式微的传统文化,只想为它做点什么,哪怕只是让世人惊鸿一瞥,我也想为之奋力一搏。”

大学期间,视觉传达专业的学习让杨文建找到了为家乡文化发声的方式。大三的暑假,他启动了侗族主题文创作品的创作。杨文建觉得,一本书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为了让人们更快地认识侗族文化,应该让内容走出文字框架,让鼓楼的飞檐、节日的盛装、大歌的韵律在书页间生动立体起来。因此,他最初的设想是做一本可以360度打开的立体书。

杨文建:指尖雕琢“侗天福地”1
标题

侗族的建筑艺术独具特色,鼓楼更是其灵魂所在。在侗乡,几乎所有的村寨都有鼓楼。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的代表,更承载着集会、娱乐、庆典、传承技艺等多种功能,是侗族文化的核心载体。侗族人民的众多活动都是围绕着鼓楼所展开,逢年过节,鼓楼是集会赛歌之地;农闲时节,鼓楼是老人谈古论今之处。除此之外,它也是文化夜校的课堂、业余剧团的俱乐部。基于此,杨文建以鼓楼为主要视觉元素,结合侗族的节庆活动、传统服饰和非遗技艺等元素展开设计。

杨文建选择以仁团鼓楼为原型,因其所在的肇兴侗寨有“鼓楼之乡”的美誉,且仁团鼓楼为七重檐,属于鼓楼中重檐占比最多、最为常见的类型,高度适中,与书本中的剪影人物比例协调,便于后续用雕刻机展现细节。

侗族一年中各种节日活动不下百个,仅黔东南地区的侗族一年之中就有各种节日活动84个,黔东南也有俗语称“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所以要想梳理清楚侗族的节日元素并不容易。为还原侗族文化的深邃,杨文建翻阅文献,并深入黔东南地区展开调研,访谈侗族友人,将不同村寨的几百个节日一一记录在册,并最终将萨玛节、斗牛节等庆典融入设计。此外,他避免使用符号化的元素,更多地用细节营造氛围:鼓楼的层数遵循单数吉祥的传统,细节纹样则参考了大量侗族侗锦纹样,连斗牛场景中的太阳纹也取自侗族的传统图腾。服饰细节更是参照真实人物造型,每一道褶皱都蕴含着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在立体书材质的选择上,杨文建先后尝试了卡纸、黑胡桃木、椴木等不同的原料,并进行雕刻测试。卡纸轻便易塑,却失了天然肌理;黑胡桃木纹理粗犷,却难以呈现建筑局部的细腻;椴木的材质轻盈、纹理细腻,雕刻后的细节表现较好,因此他最终确定以优质椴木作为立体书主体材质,这也与侗族鼓楼的木材质相呼应。4种材质,11版样书,数十次细节调整,杨文建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废弃的雕刻残片。立体书页的每个版本都会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调整,如调整字体大小以提高可读性、修改雕刻线条的粗细以增强层次感等。有些改动虽然细微,但都会对整体效果产生影响。例如,在木质版中,人物剪影与鼓楼结构的线条较为复杂,导致雕刻过程中容易产生断裂,因此在后续版本中,杨文建简化了人物轮廓,使其既能保留细节,又能兼顾稳定性。

结构设计上,杨文建追求互动性与趣味性的融合。立体书的封面采用了磁吸设计,让书籍的展开与固定变得轻松。书页则采用可展开式设计,每2页一个展开角,共8个角,对应仁团鼓楼的七重檐八角攒尖顶。此外,杨文建还特别设计了与立体书配套的转盘与鼓楼明信片,让使用者在旋转与抽取中感受文化的流转。转盘的设计灵感源自“视觉暂留现象(人眼在光刺激结束后仍短暂保留影像的生理现象)”,把立体书放入特制的转盘,推动书籍进行旋转,静态的木质书页即可呈现出动态的文化场景。光影变化间,侗族的节庆习俗与非遗技艺跃然眼前。

从概念萌芽到作品最终完成,杨文建倾注了无数心血。用半年时间打造的立体书,不仅是一件文创作品,更是一位年轻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告白。作品完成后,杨文建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侗天福地。寓意侗族文化汇聚天地灵气,如洞天福地般美好。“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大歌、风雨桥、鼓楼就是它的历史。”杨文建觉得,只要这些痕迹还在,还能被人们看见,文化就不会消亡。这也是他创作“侗天福地”的初心。后续,杨文建将持续优化选材与排版、调整激光雕刻的顺序等内容,推动“侗天福地”实现量产,让更多人通过这扇窗,了解侗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贾倩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