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妙笔绘唐诗
作者: 张姝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唐诗。有关自然、宇宙、人生、情感的哲思,以一种极其流光溢彩的语言蕴含在了这首唐诗中。我想,如果把这些内容视觉化,一定有非常大的创作空间。
于是,我绘制了36幅插画,以唐诗《春江花月夜》中描绘的江边月景与哲思为表现对象,以数码板绘为表现技法,应用了水彩、岩彩、传统中国画中的视觉语言,以月、江、人、花为主要意象,描绘出江边月夜的幽美邈远、惝恍迷离,讲述了游子的离情别绪以及对月景产生的哲学思考。
在创作时,我将中国传统视觉语言运用到古诗插图中,使画面语言契合诗中的氛围,努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相信,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事,用传统语言演绎传统与时代结合的优秀文化,“诗情”与“画意”,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春江花月夜》绘本中并没有一位具体的主人公,也没有设置连贯的剧情。而是用一句诗对应一幅插画,每幅画之间有意象与氛围的相似性,但又是相互独立的。画中的人物有江边弹琴的游子,也有窗前沉思的女子,有船上嬉戏的儿童,也有牵马踌躇的老者,不同时空的人有着不同的身份,在做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但都在望着同一个月亮。正如诗中所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我将阴晴圆缺不同月相的很多个月亮放在同一个画面里。有的是7个月亮散落在芳甸里,有的是6个月亮漂在水中,还有的是5个月亮化成了首饰,像钗和耳环一样戴在女子的头上和耳畔。不同月相的月亮组合在一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浪漫色彩。这个构思也是源于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月盈月亏是时间的视觉化符号,不同月相的月亮出现在同一画面,其实是在暗示时间的流逝,也就是说,我画的既是某一个瞬间,也是某一段持续的时间、无数个瞬间。
诗句中的浪漫色彩转化到了画面中。在插图“不知乘月几人归”中,一个唐代装扮的人乘着巨大的纸鸢,飞过奔涌的江水、落英缤纷的芳甸,仿佛要飞到画面之外。在这幅画中,“乘着月光”被具象为“乘着纸鸢”,因为纸鸢和明月都有思念故乡的寓意。
插图“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中运用了“同形异构”的创意方法,将水纹和女子的长发结合在一起。
“白云一片去悠悠”,游子像一片云一样离开了家。
“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下的花像雪片一样。
“不知江月待何人”,月亮不会等待,人才会等待,所以在画里,也让月亮乘着船,像人一样在江上漂流、等待。
“青枫浦上不胜愁”,思绪化成了云,跟随游子而去。
“斜月沉沉藏海雾”中,月亮“漂”在茶碗里,蒸腾的水汽就像沉沉的雾霭。
在描绘“碣石潇湘无限路”这句时,用两个相对的镜子之间产生的重重叠叠的影像表达“无限”。
“何处春江无月明”,整个江水都被月光照耀,于是画了很多月亮漂在水上。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