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恋爱中重塑你我

作者: 高艳丽

在恋爱中重塑你我0
标题

9月的梧桐叶簌簌落在图书馆前的石阶上时,小李和小章的故事悄然开始。他俩都是校辩论队的成员——小李是外语专业的姑娘,长发绾成马尾,发言时引经据典的模样像极了古卷里走出的才女;小章是计算机专业的大二男生,眉目清朗如初春的晨光,辩论时逻辑缜密却总带着几分幽默。

相遇

一场关于“爱情是否需要理性”的队内模拟赛,为两人的感情埋下伏笔。小李引用《霍乱时期的爱情》论证感性的必要,小章却笑着反驳:“如果费尔明娜没在镜子前看清自己的皱纹,她和弗洛伦蒂诺会相守半个世纪吗?”台下哄笑中,小李的脸蓦然红了。后来小章说,那天她脸颊上泛起的红色,像是电流一样击中了他的心。辩论队每周3次的集训,让两人从针锋相对的对手变成了默契的搭档。深秋的某个雨天下午,他们为了打磨决赛稿,留在空教室,窗外的雨声淅沥,小章脱下外套披在瑟瑟发抖的小李肩上时,她的心跳漏了一拍。3天后的庆功宴上,小章在众人起哄中唱了一首《慢慢喜欢你》,歌词落到“书里总爱写到喜出望外的傍晚”时,他们牵起彼此的手。

甜蜜与裂痕

热恋期的校园情侣总是羡煞旁人。小章会跨越大半个校区给小李送早餐,只因她随口提过食堂的豆浆太甜。小李熬夜为小章整理C语言笔记,扉页上用簪花小楷写着“给全世界最好的‘逻辑怪’”。他们形影不离的身影出现在校园的每一场讲座和每一家餐厅。

然而半年后的初春,小李在辅导员办公室里哭得浑身发抖:“他说这次是真的要分手了……”导火索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夜雨。那天小李下晚自习没带伞,发消息想让小章来接,可是小章却迟迟没有回复,打电话过去发现对方正在宿舍打游戏,他的回复是让小李等雨小一些再回去或是跟其他同学共用一把伞回宿舍。雨幕中望着其他情侣相互依偎的背影,小李失望极了,原来在男孩的心里,游戏更重要。“也许他真的一点都不在乎我吧。”小李颤抖着发送“分手吧”,随即拉黑对方所有的联系方式。

这一次,小章没有再捧着奶茶在宿舍楼下等她。“以前每次吵架,他都会写小作文道歉的!可这次他没有,我真的好害怕啊!我其实不想跟他分开……”小李攥着湿透的纸巾,指甲几乎掐进掌心。这已经是他们在3个月内的第6次“分手”了。之前的几次,不是因为小章久久没有回复信息,就是因为小章出去跟朋友聚会没有带她,后来得知还有其他女生一起参加。要不就是因为小章送的礼物不是自己最想要或最喜欢的,觉得他不够爱自己。每次都是小李崩溃后提出分手,小章拼命挽回,向小李表达爱,表达她在他心中的重要性,但裂痕却在反复撕扯中越来越深。

以爱为名

“你知道为什么每次你提出分手后,却又偷偷期待他来找你吗?”我轻声问小李。她低头沉默,我继续说道:“当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时,往往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你每一次提出分手,其实并不是真的想结束这段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他对你的爱。当他拼命挽回时,你才能感到内心有一丝安定。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方式虽然满足了你的试探和验证,但对对方意味着什么?他可能会觉得,自己轻易被你放弃,甚至怀疑你是否真的爱他。”

小李的眼神有些动摇,我接着说:“那些凌晨3点的消息轰炸、要求秒回的夺命连环call、查手机记录的偏执,表面上看似是爱的占有,实际上却是一个人内心不安的投射。就像溺水者紧紧抓住浮木一样,你只是试图通过这些行为来填补内心的不确定和慌乱。”

小李不解地问:“老师,如果他真的爱我,难道不该为我改变一切吗?”我摇摇头,其实,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它将成人的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三种类型。焦虑型依恋的人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矛盾心理:他们渴望与恋人建立亲密关系,却又时刻担心对方并不真正爱自己。一句无心的话、一个未及时回复的消息,都可能引发他们的焦虑和不安。他们希望与恋人时刻保持联系,想知道对方在哪里、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然而,这种过度的依赖和控制欲,往往会变成牢笼,将对方吓跑。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在亲密与独立之间找到平衡,而焦虑型依恋的人却像永远追逐太阳的夸父,将爱变成一种执念。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将童年未愈合的伤口投射到了亲密关系中。小李的行为背后,正是根植于童年的不安全感——父母常年异地生活让她对分离充满恐惧,中学时因体型被嘲笑的经历更让她习惯于用“推开”来验证对方的真心。她以为自己是在追求爱,实际上却陷入了以爱为名的牢笼中。

焦虑型依恋的人,自救始于承认“我的不安与对方无关”。“你并不是故意胡闹,而是内心缺乏安全感。”我对小李说,“真正的爱,不是通过试探和控制来获得的,它需要信任、理解和共同成长。只有当我们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安,并尝试用健康的方式表达需求时,才能真正走出这个牢笼,也才能真正地重塑自我。”我慢慢引导着小李觉察到情绪背后的真实想法,并邀请了小章一起来交流,我们模拟了10多种冲突场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练习“非暴力沟通”,帮助小李戒断“分手试探”的瘾,重建健康的关系模式。

当小李再次脱口而出“分手”时,我喊了暂停,鼓励他们:“换成‘我现在很难过,需要你抱抱我’试试?”“换成‘我现在很伤心,我感觉你不在乎我了’试试?”在那一刻,小章也真正理解了小李,看清了她的焦虑背后真实的内心需求,她不是故意胡闹,而是她真的没有安全感。小章眼眶发红,也终于说出藏在心底的话:“你总说我不够爱,可我的疲惫从不敢告诉你。其实我上次没去接你,是因为发烧到39℃怕你担心。那个游戏是舍友非要拉着我打的,接完你的电话我就暂停了……”两人彼此约定了“安全词”机制,当焦虑情绪涌现时,小李会说“梧桐叶”,而小章会握住她的手背诵《慢慢喜欢你》的第一句歌词。

后来的一天,小李突然问我:“老师,您觉得我们能走多久?”我指向窗外的爬山虎:“你看那些彼此缠绕的藤蔓,各自向上攀缘,却在阳光下共享一片绿荫——这或许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吧。”爱情从来不是谁拯救谁的游戏,而是两个独立灵魂的彼此照亮。当我们停止用焦虑丈量爱的深度,才能真正触摸到亲密关系的肌理:它柔软却坚韧,像春泥里挣出的新芽,需要耐心,更需要共同生长的勇气。

责任编辑:刁雅琴

上一篇: 妞妞的存在
下一篇: 我们在爱中遇见自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