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自己有资格定义成功”

作者: 张璐

编者按:和接受普通教育相比,接受职业教育是成才的“不同路径”。职业教育把学生推向工厂车间、办公现场、系统平台、产业第一线……不仅为就业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技能人才,还为个人提供了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多样化选择。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职业院校的同学们走上了一条条多彩的“能力通路”。

起步太低?

小郑是我校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专业的一名学生,大二下学期时,她来找过我两次,每次都是同一个话题:“老师,我到底应不应该专升本?”

小郑的专业课成绩不算突出,但她对自我要求却不低。因为清楚自己不是“天赋型”选手,她便积极参加市级人力资源技能大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她还做过好几次校园宣讲活动助理,在企业招聘实训中的表现也挺突出。“按理说,像她这么努力,即便不升本,毕业后找份工作,应该也不算太难。”我心里暗暗想。

“希望自己有资格定义成功”0
标题

“张老师,我想往企业人事岗的方向深扎下去,最好既能做制度设计,又能做培训开发,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HRBP(“人力资源服务经理”的简称)。”小郑兴奋地向我描绘她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

“可要是我现在就找工作,应该只能从最基层的招聘岗开始做吧?”她低下头,顿了顿。

我听出了小郑语气中的焦虑,原来,她并不是惧怕找不到工作,而是担心自己起步太低,提升太难。这,何尝不是许多高职学生最真实的困惑。

不想“草草出发”

小郑来自河北省一座中小城市,她的父亲下岗多年,母亲是一间私人诊所的护士。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家里能供她读职校已属不易,专升本在她父母看来,是“不必要的延迟”,“爸妈不是不支持我读书,但也会说,读那么多书,又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差距。他们觉得我这个年纪应该自立了,别再挑三拣四。”

小郑很懂事,她做过兼职,也实习过。之前她在一家私企的人力资源助理岗实习时,每天至少要打30多个电话邀约应聘者来公司面试。被人当成是骚扰电话的客服粗暴打断也就算了,更让小郑感到沮丧的是,她发现某些小企业在“招人”时,对应聘者的承诺不过是种手段,是噱头,他们并不真正在乎新人的成长。

小郑不愿让自己困在这样的“岗位围城”里,更不希望未来的职业路径就是从一家公司的招聘专员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的招聘专员。

“专升本这条路可能很辛苦,但我宁可走慢一点,只想走得更远一些。”她坚定地说。

我心头一热,“多么好的孩子呀,我知道,她正在选择自己想成为的人。”可我并没急着给出建议,而是请小郑认真思考,好好制作一份自己的“职业路径图”。不光要写下自己想专升本的理由,最好还能列举出你目前最缺的是什么?专升本能弥补你哪些不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HR?你规划中的第一份工作具体是怎样的?入职3年后,你预想中自己的业务能力要达到何种水平?10年后呢?

3天后,小郑郑重地把自己填写的“职业路径图”交给我,内容令我惊喜。表格里,她将HR岗位按“招聘—绩效—培训—组织发展”拆解,并分析了自己当前的能力状态、实习经验,以及升本阶段希望自己能补充的模块。她告诉我,自己不是为了学历选择专升本,而是为了获得跨界沟通、组织分析、系统思维这些在目前阶段根本接触不到的能力。

所以,小郑其实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她之所以一次次跑来问我,究竟该不该专升本,就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支持。这次,我明确地告诉她,去升本不是为了立刻改变结果,而是为了自己掌握选择的权利。每个人的“职业路径”从来都不该被安排,一切由自己做决定。

定义成功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我清楚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早接触、早实践、早判断”。但由于社会认知的偏差,一些人以为“职业教育只是找份工作”,却忽略了它本质上是为未来培养“技术骨干”“项目中层”“一线管理者”的系统路径。高职学生不是不能走向更高舞台,而是需要有人鼓励他们向上看,他们需要一次深度引导与结构训练。

以我们学校为例,同学们从大一起就开始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课程项目、实训任务、校企合作贯穿全过程。他们虽然在学术层面与本科生有一定差距,但在对“岗位职责”“职场规则”“企业需求”的感知力上,往往更贴近现实。

正是凭借这种“在做中学、在学中想”的路径,小郑逐步明晰了自己在HR体系中的兴趣所在——不是招人,而是培养人、留住人、发展人。那一刻,她不是一个“想逃避工作”的学生,而是一个开始构建自己职业认知与能力路径的未来HR。

1年后,捷报传来,小郑如愿升本,她考入一所市属综合类本科院校。进校后,她主动联系辅导员申请加入校企联合实训班,还选修了劳动经济学与绩效薪酬课程,她的目标是构建个人能力的闭环。

“老师,我希望2年后,我能靠专业知识进入培训方向,做人才发展、做组织赋能。”收到小郑的这条微信后,她又给我发来了一张照片。我点开一看,那是她自己手写的卡片,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我不是不急着成功,而是希望自己有资格定义成功。”

那一刻,我又想起了小郑反复和我确认的那句话:“老师,我到底应不应该继续专升本?”我想,她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责任编辑:刁雅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