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翻译“职业语言”
作者: 陆遥林坐在我的办公桌前,眼神里有点迷茫。她手中拿着一份简历,纸张边缘已微微卷曲了。她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成绩中规中矩,参加过直播实训、做过兼职撰稿,在我印象中,这是个认真踏实的女生。
“老师,我是不是不够好?”
“我已经海投了30多份简历,可……没有接到一个面试机会。”虽然她竭力在脸上挤出一丝笑容,但仍难掩声音中透出的无力感。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类似的反馈了。在高职院校,像林这样的同学并不少见。他们不是不努力,但常常在真正“走出校园”的那一刻,被现实打一个措手不及。
翻看林的简历,我看到一页纸写满了课程成绩、技能证书、获奖情况,却没看到一句能让我相信她“适合这个岗位”的内容。她明明申请的是短视频运营、社群编辑、助理策划岗,但简历却像是交给“教务处”老师的个人总结,完全看不到任何行业语言和岗位适配条件。
听到我指出的问题后,林若有所思,原来写在简历上的成绩单,不一定能被所有人看懂。好简历更需要好“翻译”。
补上“最后一课”
我带着林一起逐字拆解几家招聘平台上的岗位信息。短视频文案助理、内容运营实习、直播场控……这些岗位对学历要求并不严苛,却对应聘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直接而详细的要求:内容策划能力、社媒运营意识、直播控场、数据复盘、文案写作……
我问林之前有没有做过相关的实习工作。她先是摇了摇头,继而又想了想说:“上实训课时,我做过一次直播主持,还写过带货文案,但那不是正式的……”
我纠正她:“不正式不代表没价值。你要学会把它讲出来,要用HR能听懂的方式。”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得知林还做过学校公众号的编辑、参与过全流程的电商直播课程,她有一份兼职是帮一家店铺写促销文案以及维护客户社群,但她从没想到这些不算“正式经验”的小事能写进简历中。
这其实是不少高职院校的同学面临的一个典型困境:他们尝试过很多工作,但常常忽略了“表达自己”的重要性,不会说“职业语言”。职业教育强调实用、强调落地,在项目、课程、实训、岗位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经验,但他们普遍信息过滤能力弱、职业认知浅。很多同学并没有建立“岗位思维”与“行业判断”,容易迷失在信息洪流中。如果不能将个人的工作实习经历进行结构化呈现、场景化表达,就很容易在求职中“失语”。
于是,我再次和林详细回溯她的每一段经历,把原本模糊的“做过、参加过、帮忙过”转化为清晰的“时间—任务—成果”。我帮林改写了简历内容。那段被她一笔带过的“参与直播实训”,瞬间变了模样:“担任校园直播项目主持,参与选品策划、流程控场与话术设计,累计直播3场,曝光量超4000,带动转化率达8.6%,熟练掌握剪映与OBS操作。”看到这段重新编写的内容后,林的眼睛都亮了:“老师,原来我这么专业呀!”我点点头:“你不是不行,你只是不知道怎么让自己被别人看见。”
林参加学院公众号编辑工作的经历是这样描述的:“运营学院公众号账号1个月,撰写并发布原创推文4篇,平均阅读量提升至800+,善于选题策划与用户语言风格匹配。”她惊呼:“老师,原来这些小事在简历上,真的能叫‘内容策划’‘直播控场’‘平台运营’?”
我笑了:“在学校,它们是学习任务。但走向职场后,它们就是你的业务能力,只是你需要学会换种方式说出来。”
这正是职业院校的同学需要补上的“最后一课”。同学们不仅学会做事,更要讲清楚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事?达到了什么目的?这一步,是从“练技术”到“走前程”的临门一脚。
第一通面试电话
4月底,林终于收到了自己的第一通面试邀请,这是一家区域电商公司,招聘的岗位是“内容运营助理”。林很满意,紧张和兴奋之余,她邀请我帮她做一次模拟面试。
我让林介绍自己最得意的一次工作经历,她不假思索地讲出了参加那场直播实训的经历,包括如何做流程策划以及怎么掌握直播节奏。不仅如此,她还补充了用户互动数据,复盘了那场直播实训中的优化点。看着林越讲越自信的样子,我知道她已经准备好了。
3天后,林果然顺利拿到了offer,最终她决定加入这家公司。“不是因为这家薪资有多高,而是我觉得,这份工作能让我继续往‘运营策划’这个方向前进。”林坚定地说,这可是她过去从不敢想的事。
其实,林的故事并不特殊。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我的学生往往要面对“双重挑战”:一是社会对“高职学历”的认知偏差,二是同学自身对职业路径的模糊理解。他们努力却迷茫,勤奋却不自信,勤快却不会表达。在这个求职竞争越来越“精细化”和“精准化”的时代,学会掌握“职业表达”“岗位适配”和“自我定位”的能力,远比一次面试的胜败更重要。
(路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学院辅导员,北京市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