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风跑
作者: 汤薛艳 韦佳辰当我还是个中学生时,当周围的其他女孩开始谈论化妆品和偶像剧时,我却对汽车发动机的轰鸣与车型设计的细节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我家有一辆用来运货的面包车,帮父母干活时,我注意到面包车在空车和载货后,发动机的轰鸣声会出现明显不同。比如空车时,发动机启动时会发出呜呜声;一旦载满货物后,轰鸣声就会变得较为低沉。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汽车发动机声音的不同。
第一次直播说车
因为对汽车的浓厚兴趣,我格外关注汽车的资讯,偶尔也会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4S店的在线直播说车。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提前来到扬州,想早点熟悉学校环境。当时学校附近有一家4S店,我壮着胆子,向老板毛遂自荐做直播说车。大概是被我澎湃的热情感染到了,老板居然同意让我试试。
谁知,我人生的第一场汽车直播就露了怯,因为完全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我过去对汽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车的外观、形态和色彩等方面,因此在解说过程中,我只能从外观上进行讲解。每当直播弹幕中有人问到车辆性能时,我总是答不上来。这次不成熟的实习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同时,我也隐约感觉到,汽车不仅是我的兴趣,更是我未来梦想的起点。
直播过三关
2022年9月,我正式成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虽然进入了交通工程学院,但因为高考分数的关系,我只能遗憾地与自己最感兴趣的汽车专业失之交臂。
与其等风来,不如追着风跑。为了能有更多机会学习汽车营销的相关知识,我开始积极关注学校与汽车相关的各种活动和比赛。进校不久后,我得知学校正在选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的选手,尽管专业并不完全对口,尽管我只是个毫无比赛经验的新生,但内心似乎一直有个声音在说:“在‘卷’与‘躺’之间,我选‘燃’,青春不就是用来挑战不可能的吗?” 于是我报了名,出乎意料的是,我成功入选了!
然而,热情并不能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幸运的是,我的两位指导老师刘秋和戴晓锋为我请来了行业专家,从直播话术、转场表情到肢体语言,一点一滴地打磨我的表现力。
直播第一关是表情关。人在初次面对镜头时,往往会有一定的不适感,随之而来的面部表情也会变得有些僵硬,那段时间,第二我每天都要对着镜子练习说话。关是语言关。常规的直播话术未必适用所有人,一个合格的直播主播应该把常规话术转化为具有个人风格的语言,这样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比赛要求所有主播对每条弹幕问题的解答时间不能超过30秒,我性格比较内向,训练中常常能感觉现场气氛有点严肃和沉闷。于是,老师便耐心地带着我重新修改文案,我们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然后再念出来;感觉效果不太好,就立马重新调整。比如说到车辆的安全性,我会先从其功能中列出几个亮点,然后按照自己的语言体系和话术重新组织后进行表达。
第三关是专业关。非汽车专业同学,在介绍汽车时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准确记住不同品牌和不同型号车辆的多种特性,还要将许多抽象的汽车专有名词和实物一一对应,尤其是在这种紧张的集训状况之下。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由于目前市场上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新能源汽车,其充电口位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随着车企各自的需求设置,有的位于车右后或车左后,有的则位于车前部。要搞清楚充电口的具体位置,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学校的车辆实训室里,一台一台车认真看,仔细摸,然后再用心记下来。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老师带着我们把实训室里所有的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性能全讲解了一遍,甚至还包括各种车辆的保险理赔。
比赛的意义
为了弥补专业差距,我整个暑假把自己“焊”在了汽车实训室。白天跟着老师学习理论知识,晚上反复练习实操,常常熬到凌晨。困了,就蜷在车里睡一会儿。饿了,随便扒几口饭继续练。最难忘的是临近比赛的半个月,我干脆把换洗衣服和生活用品搬到了实训室,把汽车后座当成了自己的临时宿舍。夏夜的蚊子格外猖狂,我身上布满了它们的“战果”,但这些“勋章”反而让我更加坚定——青春的价值,不就在于为梦想拼尽全力的那股劲儿吗?最终,我和队友斩获大赛“汽车营销”赛项的二等奖。站在领奖台上,我忽然明白:这场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一块奖牌,而是让我真正触摸到职业梦想的形状。
后来,我还获得2023年第三届全国汽车流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二手车经纪人赛项的三等奖。但在我看来,那次比赛并不圆满。由于我对那辆车不熟悉,比赛过程中,我竟然怎么都找不到插车钥匙的地方,最终致使车没有顺利启动。事后在和其他选手交流时,我才得知那个型号的车是需要将车钥匙塞进钥匙孔后才能发动。虽然结果并不满意,但在比赛中能发现自己存在的认知盲区,这就已经超越结果本身了。
现在的我,正一边积极找工作,一边为专升本考试做准备,因为自身理论知识不足,我想报电子信息类专业。我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但梦想从来不分赛道,在这个崇尚“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职业院校的我们同样可以凭借过硬的技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责任编辑:刁雅琴
汤老师点评:
韦佳辰是个典型的“新职教青年”,她热情澎湃、敢闯敢拼,不设限、重实践。她的成长历程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兴趣引领专业,技能定义未来”。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辅导员老师,我发现许多职校学子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专业认同度低”“实践经验不足”“技能匹配度不够”等困境,韦佳辰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破解了难题。高考结束后,她选择“先体验后选择”,主动走进4S店尝试直播说车。进入大学后,她浸润在“扬州工”校园文化,参与学校“技能月”活动、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更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寒暑假期间,她又前往汽车维修厂、二手车交易市场实习,全方位接触行业一线。岗位实习期间,她在红旗4S店销售、管理一把抓,这种持续积累的行业经验,让她在求职市场中具备了显著竞争力。
在与韦佳辰的日常交流中,我发现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能以兴趣为锚点,并将轨道运营专业的学习与汽车营销相结合,勇敢地突破专业“边界”。根据我多年经验,我将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模式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专业直通式”,沿着专业设定的路径稳步前进;第二类是“兴趣驱动式”,以个人热爱为导向,灵活选择发展方向;第三类是“机遇应变式”,根据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韦佳辰应该属于“兴趣驱动式”和“机遇应变式”双结合,她没有被专业限制,而是拥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让热爱成为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让社会需求成为职业发展的战略航向。在汽车文化的坚实底色和学校育人理念的滋养下,她将兴趣、能力与行业前景相融合,实现了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
希望更多职教学子能从韦佳辰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继续保持自己“野蛮生长”的锐气并敢于跨界探索。不要害怕起点低、道路长,只要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就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赛道同样能通往精彩的人生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