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女作家”陈慧:生活不在远方,就在菜市场
作者: 香草她3岁被送养,23岁身患顽疾,27岁远嫁外省。因受不了丈夫的冷言冷语,她选择了离婚,独自带着孩子摆地摊谋生……虽命途多舛,但她借文字发光,先后出版了《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世间的小儿女》等4本书,其中新书《去有花的地方》被《人民日报》以《烟火人间的记录最可贵》为题向读者推荐
“很多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只是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一样端坐在我位于小溪边的三间房子里,慢吞吞地写着我想写的文字……我告诉自己要好好生活,不能给父母和孩子丢脸。”
清晨,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的菜场尚未苏醒,陈慧已经推着小货车出现在街角。车上全是日用品,鸡毛掸子、晾衣架、锅碗瓢盆……尽管这几年她不断出版新书,但生活依然如故:早晨出摊,午间收工后写作,傍晚进货,周而复始。这样的流动摊贩生活,陈慧已经重复了近20年。
1978年,陈慧出生在江苏省如皋市农村,3岁时被送养,13岁时重回亲生父母家。在养父家的磨坊里,帮工带来的一本《雪山飞狐》是陈慧最早的精神食粮;亲生父母家的阁楼上,她靠偷读三毛和金庸对抗孤独。中考时,她因1分之差没考上高中,到一所职高学习服装设计,毕业后开了个裁缝店。可23岁时的一场重病,让她的身体大受影响,不但需要终身服药,而且再也无力经营裁缝店。
27岁那年,经小姨妈牵线,陈慧嫁到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丈夫比她大7岁,在市区上班,周末才回家,像个客人一样住一晚就走。
2006年儿子出生后,到处都得用钱,陈慧的身体承受不了在厂里成天做工,就选择了摆杂货摊谋生。尽管如此,丈夫还是对她很不满,嫌弃她天天要吃药,而且不挣钱,骂她是“没本事的药罐子”。陈慧委屈、无奈,但因远离亲人,又有了孩子,选择了隐忍。
儿子才9个月大时,陈慧就每天凌晨3点起床,先把孩子抱到隔壁婆婆床上,然后带上蛇皮袋,骑自行车出门去菜场占摊位。村里没有路灯,四周一片漆黑,路上空无一人,她曾被野狗追赶,曾因听不懂方言遭遇顾客冷眼,但她坚强地努力讨生活……
“日子像钝刀割肉,每天都隐隐作痛,我得找个出口。”她在废旧纸箱上写道。陈慧从小喜欢看书,即使生活一地鸡毛,仍坚持阅读。每次去余姚市区进货,她都会从旧书摊买回一些杂志或书页泛黄的名著。
后来,陈慧看到一个安徽男人用小推车卖货,受到启发,回家把儿子睡觉用的小四轮车改造成了一辆可以摆放多层货物的手推车。从此,她成了镇上唯一的流动女摊贩,不用再起那么早占摊位了。
2010年,陈慧结束了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她没把离婚的情况告诉父母,也没有回娘家,而是继续在梁弄镇推着小车卖杂货。
劳累一天回到家,把孩子哄睡后,陈慧会就着台灯看看书,随心所欲地写点儿文字。“很多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只是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一样端坐在我位于小溪边的三间房子里,慢吞吞地写着我想写的文字,一天、一月、一年,然后好几年……我告诉自己要好好生活,不能给父母和孩子丢脸。”当时陈慧做梦也不敢想,有一天她能出书,还能引起不小的轰动。
作品受到好评,她自嘲:“我哪懂什么文学?不过是把生活的线头捋顺了塞进纸里!”
儿子对陈慧很尊敬,也很心疼,有一天对她说:“妈妈,你很牛呀!为什么你走在街上那么多人主动和你打招呼?你有什么事别人也都愿意帮忙?”陈慧告诉儿子:“人就是要互相帮助啊,这就是人情味儿!”
其实她知道,当她推着杂货车走进菜场时,常有人在背后议论,说她命真苦。但她不觉得自己苦,认为一个人踏实走过的路、用心做过的事、诚恳说过的话,都会在某个时刻回报自己。
后来,陈慧把自己写的文字发到余姚新闻网“阿拉社区”网络论坛上,引起了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她的文字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既扎根于泥土,又拥有穿透生活的力量。“阿拉社区”的版主是余姚市作协的一位领导,他被陈慧的作品打动,以为她是一位有才情的高校老师,或者坐办公室的机关干部。可当他专程从市区驾车赶到梁弄镇时,却见陈慧推着一辆小推车穿过人流,沧桑的脸颊上带着温暖的笑容向他招手。他很欣赏陈慧为生活努力打拼的精神和充满才情的文字,鼓励她向报刊投稿。
没想到,陈慧还真的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令身边的小贩们惊讶不已。
在菜场摆摊多年,陈慧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她把他们都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卖豆腐的寡妇偷偷抹泪,修鞋匠攒钱供女儿读大学,隔壁摊主阿权哥总在雨天帮她收摊。陈慧也记录她劝别人的话:“我们如何在尘埃里开出花呢?既然逃不出生活的蛋壳,就把它过得更有滋味吧!”
离婚后,菜场成了陈慧的避难所。她将小推车称为“移动的城堡”,车上总放着皱巴巴的笔记本,灵感闪现时便用圆珠笔草草记下:“卖豆腐的老李头今天没来,听说儿子赌输了房。”“穿红棉袄的婆婆买了三把锁,说要锁住孙子的玩心。”……多年下来,陈慧积攒了几十万字的文稿。
2018年,经余姚市作协领导引荐,她的作品被送到宁波出版社的编辑手上,并于当年6月出版,这是陈慧的第一本纪实散文集《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书中记录了33位平凡小人物,他们或慈祥年老,或闪亮质朴,或坚韧不拔,或执着简单,折射出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呈现了人间百态。
读者形容陈慧的文字“像晒干的苋菜梗,嚼着嚼着就渗出咸鲜”。评论人这样点评她的书:“庸常性与传奇性浑然一体,铺开了江南小镇的市井画卷,有着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和真性情的风范。”陈慧却自嘲:“我哪懂什么文学?不过是把生活的线头捋顺了塞进纸里。”
上海白领组团来菜场找她签名,更有读者驱车三四百公里,给她送来一坛自制焖肉,坛底压着字条:“谢谢你让普通人看见光。”
2021年4月,陈慧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世间的小儿女》。在书中,她写修鞋匠用纳鞋底的锥子给流浪猫
取出脚掌上扎的铁钉,写猪肉摊主给痴呆老人每月“赊账”实则免单……她在书中总结道:苦难从不值得歌颂,但人在苦难中相互打捞的样子,比任何英雄叙事都珍贵。5月,该书入选“浙版传媒好书”榜单。
2023年春,陈慧看到熟人老周在菜场卖蜂蜜,手背上全是被蜜蜂蜇的疤痕。她突然觉得,困在水泥森林里的人,或许更需要野地里的风。于是她大胆决定,停止出摊几个月,随老周一家去体验“追逐花香的生活”。
临行前,她把儿子托付给镇上的老师,自打儿子出生后,17年来第一次主动脱离菜场的引力。蜂箱、帐篷、柴油发电机堆满了8米长的货车车厢,陈慧挤在驾驶室后排,膝盖上摊着一本硬壳笔记本。
他们从浙江余姚出发,一路沿油菜花开放的轨迹向北、向西,跨越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等省,最终抵达甘肃山丹军马场,前后历时4个月。
在江苏东台的第一个夜晚,帐篷被狂风撕扯出刺啦声,陈慧听着风力发电机的轰鸣与村庄的犬吠睡不着,直到一只被蜜蜂蜇伤的流浪狗钻进帐篷,她才在颤抖的手电光下找到共鸣——“我们都像被生活蜇肿脸的狗,却还要互相舔舐伤口”。她打着手电筒在荒野里给狗狗寻找消炎草药,也在日记中写下:“月光照在它发抖的脊背上,让我突然想起10多年前,抱着高烧的儿子冒雨求医的夜晚……”
她在新书中记录养蜂人的生存智慧,比如用蒜泥缓解蜂毒、观察云层预判花期等。她刻画现代游牧族群的众生相:95后养蜂青年用抖音直播割蜜过程,六旬蜂农在帐篷里听豫剧,因家暴出逃的洗碗工跟着蜂车流浪……
2023年12月,陈慧出版了第三本新书《在菜场,在人间》,成功塑造了菜场小人物群像:包子铺的师傅、杀猪贩肉的屠夫、头脑灵活的捕蛇人、收废品的“破烂王”、修鞋换锅底的手艺人……她写市井百态、红尘冷暖、街谈趣事,更写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在竞争激烈的夹缝中努力求生存的样态。
从出版社预支版税后,她换了一辆带保温箱的电动三轮车:“冬天老年人怕冷,热水袋和暖宝宝得随时有货,我要让他们一买到就能用来取暖。”
她的书也成了都市人的心灵解药。上海白领组团来菜场找她签名,有个女孩在买完10多个晾衣架后蹲在摊位边哭诉:“你在书里写的那位卖野菜换钱急用的老太太,和我凌晨改PPT时的焦虑一模一样。”陈慧塞给她一包梁弄大糕:“回去蒸热吃,胃暖了,心才会暖。”更有读者驱车三四百公里,给陈慧送来一坛自制焖肉,坛底压着一张字条:“谢谢你让普通人看见光。”
2024年夏,陈慧出版了第四本散文集《去有花的地方》。书中记录了她随养蜂人一路北上的经历:在一处处开满鲜花的旷野,遇见狂风暴雨,也遇见生命的自由和广阔的天地……
2025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烟火人间的记录最可贵》为题,推荐了陈慧的新书。在千里外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她的新作被摆进“治愈系文学”展区。而此时,这位“野生女作家”正踩着冰冻的山路,去城里的批发市场进货。
尽管已经出版了4本书,而且销量不错,但陈慧仍每天出摊,写作永远排在出摊、做饭、照顾儿子后面。出版社邀她全职创作,她拒绝了:“离开菜场,我的笔就哑了。”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