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田野劳动教育为纽带,促进幼儿园“五育”融合

作者: 冒晓玲

目前,我国正大力倡导“五育”融合,即在学前教育阶段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幼儿园阶段,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综合素养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幼儿园的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仍存在相互独立的问题,未能充分体现“五育”融合的效能。田野劳动教育可以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参与劳动实践,进而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田野劳动教育在幼儿园“五育”融合中有着独特价值

德育滋养

在田间地头对幼儿开展劳动教育,能让劳动以生动具体的形态呈现在孩子面前。幼儿通过与同伴共同劳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能够学会相互帮助、相互给予,体验分享劳动成果的愉悦。如在采摘果实环节,大家相互分享劳动成果,让幼儿体会到分享的愉悦和幸福感。而当共同劳动遭遇挫折时,幼儿也会逐渐养成不畏艰难的品质和勇气。例如,在种植蔬菜时遭遇虫害,幼儿看到蔬菜遭殃,依然坚持不放弃,可磨砺他们的劳动品质。

智育拓展

田野里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参与田野劳动时,幼儿会接触到丰富的植物和小昆虫等动物,可以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例如在种植蔬菜时会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思考阳光、水和肥料对植物的影响。幼儿的这些体验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能拓展他们的学习范围,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就实现了智育的目的。

体育锻炼

田野劳动教育还十分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田野劳动包含丰富的体力劳动,如翻土、浇水、背运农具等,可充分锻炼幼儿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及灵活性。幼儿在田野上跑来跑去、耕作玩耍,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沐浴,能使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相比传统体育教育,田野劳动教育能带给幼儿更加天然和多元化的体育锻炼,增强幼儿身体素质。

美育熏陶

一年中,田野里花草各色各异、庄稼错落有致,包含相当多的审美因子。幼儿在参与田间劳动时,既可以观赏大自然的风光,又可以观察大自然的颜色、线条等,可以用笔画出田野的美丽风景,用歌唱出劳动的丰硕成果,把劳动和田野的美都融入艺术创造中。这样的艺术创造,不仅能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让幼儿形成独特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习惯。

怎样用田野劳动教育促进幼儿园“五育”融合

田园课程的多维架构:构建“自然+”“五育”融合体系

设计以田野劳动为基点的“五育”融合课程,提升幼儿参与的兴趣,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

以“春天的种植”课程为例,教师在授知、施技的过程中,把德育通过播、种、浇、施、理等程序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之中,让幼儿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体会劳动的意义,感恩、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果实。在劳动间隙,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启发幼儿向劳动者表达敬意,增强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配合种植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等知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松土、种植和浇水等劳动实践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幼儿的体能,也可以开展接力浇水等团体活动,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让幼儿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田园美景,哪怕只是一棵嫩绿的幼苗、一朵绽放的鲜花,都是对幼儿进行的美育。

这样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可以让“五育”有机融合,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季农事主题的沉浸式体验:以活动促“五育”共生

为加深幼儿对季节和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感受,幼儿园可以组织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在秋天以季节为主题,举行“丰收节”系列活动,让幼儿到田间地头感受水稻等农作物的收割活动,也可以给幼儿小镰刀或小篮子,让他们在家长和教师的带领下收割水稻,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

然后再举办收获庆祝会,让幼儿表演节目或跳舞,通过自己的歌声或舞蹈,向大地母亲倾诉心声、抒发感激之情。这样的活动,美育和德育都有了。

再来一个小小的“丰收统计会”,让幼儿将他们收获的“食物”分别记录和统计下来,简单地算一算,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和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分享丰收果实环节同样充满教育意义。让幼儿将收获的“食物”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并讲讲自己的劳动过程,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的主题活动,每个季节都可以举办,比如春天“播种希望”、夏天“田园诗歌”、冬天“温馨家园”等,都可以促进“五育”并举。

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生态圈:家园社协同共育

为了以田野劳动教育为纽带,更好地促进“五育”融合,幼儿园还应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合,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合力体系。

幼儿园通过策划亲子田野劳动,用劳作来缩短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心灵距离。如定期组织“小小农夫日”活动,让家长与幼儿走进田野,一起体验播种、浇水、除草等农活,一方面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实现家园共育。

挖掘社区资源是开展幼儿田野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积极联系社区内的农场或果园,与幼儿共同开辟“幼儿田园”种植区,一同参与“果蔬采摘节” 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采摘果蔬、观察农作物生长规律、尝试简单的食材加工等,真切感受果蔬的来之不易,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增强动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例如,在“绿意果园”举办“果实采摘节”,幼儿们既能体验果园采摘的乐趣,又能培养对大自然的珍惜之情。

家园社三方协同共育,可以为幼儿构筑更加广阔、丰富多元且富有挑战性的教育场域,让幼儿在劳动中学会坚持与分享,在协作中学会尊重与欣赏,在爱与智慧的雨露中茁壮成长。

总之,田野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幼儿园可以以此为桥梁,与家庭和社区配合,构建融合课程、开展融合活动,促进“五育”融合发展。教师应进一步深化对“五育”融合的理念认知,通过多样化实践手段细化融合发展策略,在持续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中,提升“五育”融合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幼儿园也要巩固家园协同育人机制,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助力幼儿在“五育”融合中全面成长,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高新区新华幼儿园)

【编辑:潘金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