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培养大班幼儿好习惯
作者: 吴玥幼儿进入幼儿园大班后,便踏入了幼小衔接阶段。能否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将影响幼儿的一生。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念,阐释了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幼儿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牢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日常生活环节渗透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吃饭、午睡、盥洗等都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契机。
吃饭时,教师可以告诉幼儿食物从何处来、食物的营养价值等,帮助幼儿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的习惯。如告诉幼儿大米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让幼儿懂得爱惜粮食。午睡时,告诉幼儿要按时入睡、按时起床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盥洗时,告诉幼儿正确的洗手和洗脸方法,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利用生活事件教育
生活中,随时会有一些事情发生。教师可以将这些事情进行合理转化和利用,形成教育资源。
比如,班上有幼儿摔倒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件事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告诉幼儿一些防止危险发生和关心爱护他人的小知识,如走路时要看路,不要奔跑和打闹,看见有同伴摔倒要及时扶起并告知老师等。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及时处理,引导幼儿在具体情境中掌握自我保护与关心他人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不应拘泥于幼儿园的围墙之内,而应让幼儿与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多给幼儿园大班幼儿创造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让幼儿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习、成长和进步。
比如带幼儿逛超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物品的分类摆放、价格标示,甚至鼓励幼儿动手计算物品的价格,让幼儿在游玩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初步建立消费观念和了解理财常识。带幼儿参观邮局,教师除了引导幼儿感知信件的基本邮寄过程外,还可以带领幼儿写一封信、寄一封信,玩“邮递”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书信交流的方式和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拓展活动场景。例如,带幼儿参观消防队,让幼儿近距离接触消防人员,学习防火知识,掌握火场自救自护的方法;带幼儿到农场体验劳动,了解农作物从种植、生长到收割的完整过程,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从而对劳动产生敬畏之心,对食物产生珍惜之情。
这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社会规范,学到很多在幼儿园学不到的东西,无疑是践行 “社会即学校” 教育理念的最佳途径。
家园社协同教育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区,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共同培养幼儿的好习惯。
幼儿园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机构,应与家长紧密联系、开展合作,构筑家园共育的有效渠道。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讲座等活动形式,向家长普及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帮助家长理解生活教育的重要作用、科学理论及实践方法,以便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开展生活教育。
在日常实践中,教师可依托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如起床、进餐、盥洗、如厕、午睡等),按照幼儿的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时间,让幼儿形成规律的生活节奏。
在家园合作的生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如在餐前餐后的准备与整理工作中,鼓励幼儿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增强幼儿的责任感。
幼儿园还可与社区联手搭建更大的教育平台。社区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环保手工制作等,能加强亲子间的情感沟通,让幼儿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协同与合作,养成环保意识。组织幼儿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如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参与社区环境清洁等,能让幼儿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同时巩固和深化幼儿养成的文明有礼、乐于助人等好习惯。
践行“教学做合一”,促进幼儿生活习惯养成
教师示范引领
“教学做合一”的先进教学法重视教师以身作则的作用,要求教师成为幼儿学习与生活的表率,通过自身的言行对幼儿产生正向引导。
例如,在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时,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还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如每天早晨主动向幼儿和家长问好,让幼儿在日积月累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在培养幼儿自主摆放物品的习惯时,教师自身需做到物品摆放整齐——不论是班级里的公共物品,还是教师本人的办公用品,都要保持整洁。这样幼儿在观察教师摆放物品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并养成整洁的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方式,将正确的行为规范融入活动中。例如,表演以“排队”为主题的情境短剧,让幼儿在模仿与实践中巩固正确的行为模式。
幼儿实践操作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已深度融入幼教实践中。在幼儿教育中,应让幼儿在“做”中学习,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生活中领悟“做”的内涵。
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方面,“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尤为重要。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习穿衣服时,教师可组织穿衣服比赛,限定时间,观察幼儿能否在限定时间内穿好衣服。这种比赛不仅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还能切实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又如举办比赛引导幼儿学习系鞋带,可以促使幼儿在实践中学会灵活巧妙地系好鞋带,并将所学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环境教育方面,“教学做合一”同样大有裨益。教师可带领幼儿参与垃圾分类活动,让幼儿在亲手将垃圾放入对应垃圾桶的过程中,感知垃圾分类行为,学习相关知识,养成环保意识。
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如举办种植活动,让幼儿动手种植蔬菜、花卉,观察并了解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等;举办烹饪活动,让幼儿学习简单的烹饪技巧、体验食物准备的过程等。
这些实践活动,都能让幼儿在体验和感悟中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总之,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需充分践行其“生活即教育”理念 —— 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捕捉幼儿的日常生活场景实施教育。同时践行“社会即学校”理念,拓展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空间。这样做到“教学做合一”,就可以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从而更自然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活动。教师应深入领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并创新方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新城幼儿园)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