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唐〕
作者: 杜甫蜀相①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②。
映阶碧草自春色③,隔叶黄鹂空好音④。
三顾频烦天下计⑤,两朝开济老臣心⑥。
出师未捷身先死⑦,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 此诗是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蜀相:指诸葛亮。刘备在蜀即帝位后,以诸葛亮为丞相。
② 锦官城:成都别名。古代成都以产锦著名,设专官管理,故称。武侯祠在成都城南门外,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
③ 自春色:自呈春色。
④ 空好音:空作好音。
⑤ 三顾: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刘备三请方出。顾, 访问。频烦,多次烦劳。
⑥ 两朝:指蜀汉刘备、刘禅两朝。开济:指诸葛亮佐刘备开国,助刘禅继业。
⑦ 出师未捷身先死: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兴师伐魏,出斜谷据五丈原,与魏司马懿相拒百余日。八月,病死军中。
【解读】
开头两句开门见山,一问一答,自开自合,点明了祠堂之所在。古锦官城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诗中咏及的古柏至今依然翳翳森森。诗人以描绘周围环境之庄严,表达出对武侯的敬仰
之情。
颔联写景,通过“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境。纵有春色碧草、黄鹂高啭,诗人都无心欣赏,只因此时的诗人正心系蜀相的功业命运,哪还有赏景、闻啭的闲情
逸趣?
颈联写武侯的生平。“三顾频烦”“两朝开济”,一方面说明刘备求贤若渴、知人善任,一方面说明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了杜甫心目中理想的君臣关系,字字千钧。
尾联惋惜武侯壮志未酬的结局,引起功业未就者的共鸣。同时,他也希望当世的权臣良相能像武侯一样为国效力。
这首诗感情真挚,寄托遥深。“窃比稷与契”本是诗人的自我期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诗人的夙愿。诗人的英雄之泪,究竟是因蜀相的“出师未捷”,还是为自己遭逢乱世,壮志不能伸而流呢?这首诗是诗人来到成都后第一首沉郁顿挫的作品。诗人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既是怀古之作,也是作者感怀自己老大无成,希望能够为国效命的咏怀之作。(康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