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反忧,有德者昌
《群书治要·淮南子》
赵襄子使攻翟而胜之①,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②,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三日而减。飘风暴雨③,日中不须臾④。言其不能终日。今赵氏之德行无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注释】
① 赵襄子:即赵无恤,春秋末晋国大夫。翟:同“狄”,周代北方地区民族名。
② 一朝而两城下:指取老人、中人二城。老人、中人,为翟国的两座城池。
③ 飘风:旋风,暴风。
④ 须臾:顷刻,瞬间。
【译文】
赵襄子派人进攻翟人取得胜利,襄子正准备吃饭而面露忧色。左右亲信说:“只用一个早晨就攻下两城,这是人们所欢喜的事情。如今您面有忧色,为什么呢?”襄子说:“江河如此浩大,洪水猛涨不超过三天。三天就会衰减了。狂风暴雨,在一天之中不过顷刻之间。是说不会持续一整天。如今赵家的德行没有多少积累,一个早晨就攻下两城,灭亡恐怕要到我这里来吧?”孔子听到这件事之后,说:“赵家大概是要昌盛了吧!”
【解读】
中国人自古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何而来呢?古代圣人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从中得出了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将其称之为“天道”。《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并非虚玄,一一都有事实为依据。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等。从这个道理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盈一虚,一盛一衰,一消一长。古人常用太极图表示天道变化的规律:太极图一分为二,有半边是白,半边是黑,半边白中有一个黑色圆点,半边黑中有一个白色圆点,象征着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中间有一界限;如果过了这一界限,意味着阴阳失去平衡,就会引起变化,即“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从这个规律推察人事,亦是如此。例如,国家的兴与衰、治与乱、安与危,也是在变化之中,盛极必衰,消极必长,物极必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正是在对天道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忧患意识具体有哪些表现呢?《周易·系辞》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只有在身安时不忘危亡,治理时不忘混乱,才能真正实现身安国保。历史上贤明之君因心怀敬畏政权得以保存,亡国之君自诩不会灭亡却难逃覆灭命运的事例并不鲜见。秦始皇最初平定六国,据有四海,自恃关中地势险固、城防坚固,子子孙孙可世代称帝称王,基业万世长存,但最终秦朝却二世而亡。唐太宗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且时刻以亡隋为鉴,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最终成就贞观盛世。
赵襄子一朝攻下两城,得胜反露忧色,正是因为他深谙忧患之道。《周易·既济》卦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在事情取得成功之时,不可忘形骄纵,仍然要坚守中正,节制戒惧,勤修德行,提防可能发生的忧患,方能做到无危。《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要想事先做好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就需要了解治理国家存在的隐患。那么,要忧虑哪些事情,以保家国天下呢?
第一,担忧治国之策是否合于道。古人饱读经史,深明前人成功之经验,失败之教训,认识到天有恒而命无常,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治国首先要合于道。《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桀纣自恃天命永存,肆意妄为,不修德行,最终导致亡国。《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初为西伯,有功于民,德行显著,故天命之以为王也。因此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城郭沟渠、兵甲勇力、博地多财,都不足以使国家安定太平,只有“道”才能备患于无形,使国家大安大荣。应当依循大道,制定安邦定国的政策。
第二,担忧为政者是否具备应有的德行。《六韬》云:“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可见,君主是否仁德,是治国忧患所在。《群书治要·汉书》记载,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殿、御苑、车骑、服御都没有增加,有不便民之事,立即废除以有利于民。他曾想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预算,得知造价需百金。文帝说:“百金是中等人家十户的产业。我继守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愧对先帝,何必要筑露台!”文帝一生厉行节俭,体恤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社会日趋安定。景帝因之,最终成就了“文景之治”。
第三,当忧虑是能否得到贤人辅佐。《群书治要·尸子》云:“夫用贤,身乐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国治而能逸。”《孔子家语》云:“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为政首要任务就是获得贤才,官员贤德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唐尧和虞舜两位圣君尊崇选拔任用贤能之士,因而国泰民安,远方来朝,国现祥瑞。商汤以伊尹为相,文王、武王任用姜子牙和闳夭,周成王任用周公和召公,因而国家大治。吴王夫差用大宰嚭而灭,秦朝皇帝任李斯、赵高而国家灭亡。得贤安昌,失之危亡是不变的历史规律。
第四,当忧虑为政者是否能够虚心纳谏。君主广纳谏言,兼听则明,德行会日渐广大,国家也进而得到治理。相反,如果为政者只听奸佞之语,偏听则暗,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言路被蔽塞,使下情不能上达,当民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民就会起身反抗,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乃至走上覆亡的穷途。周成王虚心接纳周公劝谏,谨慎治理国家,不敢任性放纵,终为“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商纣王天资聪明,办事敏捷,力大过人,但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听不进去任何建议,比干尽力劝谏,结果却被他剖心,最终导致身死国丧。
第五,百姓是否安定亦是治国应当忧虑之事。君主对待百姓就如同处理伤口一样小心翼翼,唯恐惊扰到他们,国家则会兴盛;君主看待民众就如同草芥一样低贱,国家则会衰亡。《群书治要·新语》记载,鲁庄公大兴土木劳役,与百姓争利,骄奢淫逸,将民力消耗在不急之务上,国家困于财用,百姓衣食窘迫。最后被诸国讨伐,贤臣出逃,奸臣乱权,鲁国陷入危亡。《孔子家语》云:“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存则社稷存,人亡则社稷亡,因此是否做到爱民如子,以民为本当是治国应忧之处。
《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自古就有很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到有备无患,就能备预不虞。在当今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阶段,更需要领导者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要以史为镜、鉴往知来,不断完善社会治理,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