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端水墨到数字星河:中国动画百年回眸
作者: 木小六2025年,中国电影的荣光集于“哪吒”。
截至2025年5月中旬,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100多天,全球总票房破158亿,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名。以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和精神内涵为创意源头和表达形式的中国动画,彻底打破“低幼化”的印象,迈上世界级水平的舞台。
这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可以说是导演饺子偕众多中国动画人在数字时代交出的一份诚意之作,不仅以不可思议的票房成绩刷新了行业认知,更在技术、产业、文化等多个维度,为中国动画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从1922年中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问世,到如今,中国动画已走过百年。回望百年来路,一代代动画人在技术跃迁、产业更迭、文化赋能的浪潮里几经浮沉,终为东方美学走出了一条筚路蓝缕、筑梦前行的崛起之路。对此,从事动画行业20多年的导演吴坚感触很深。在他眼中,百年中国动画已走过三个重要阶段:一是1990年之前,二是1990年到2010年,三是2010年到当下。
1990年之前:从萌芽到国营之光1922年,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在商务印书馆成功制作出我国首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这部只有1分钟的黑白无声广告片,标志着中国动画事业正式迈入试制阶段。此后,中国动画创造出多个属于自己的“第一”。
万氏兄弟于1926年制作的《大闹画室》,是中国动画片的开山之作,12分钟,黑白无声,是第一部独创的、人画合演的动画片;1935年的《骆驼献舞》,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短片;1942年的《铁扇公主》是中国也是亚洲首部动画长片,被誉为“日本动画之父”的手冢治虫正是受该片影响,决定从事动画行业。

有人评价说,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动画电影史,约等于万氏兄弟的动画创业史,而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就成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的一枝独秀。
1957年成立的上美影是我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厂,吸纳了大批人才,包括万氏兄弟中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美影的作品占到全国美术片总产量的80%以上。首任厂长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1958年,上美影出品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剪纸动画短片《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制作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该片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第四届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等国内外奖项,被法国《世界报》评价为“最东方的哲学,用最东方的方式表达”。

1961年到1964年完成的《大闹天宫》,让“美猴王”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形象,上映后反响热烈,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第二十二届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本年度杰出电影等多个国内外奖项,迄今仍被视为中国手绘二维动画的经典。法国《世界报》曾评论:“《大闹天宫》不但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1979年摄制完成的《哪吒闹海》,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荣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第七届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宽银幕长篇动画片奖等国内外奖项。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上美影拍摄了一系列令观众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神笔》《没头脑和不高兴》《孔雀公主》《三个和尚》《九色鹿》《崂山道士》《天书奇谭》《黑猫警长》《三毛流浪记》《葫芦兄弟》《舒克和贝塔》……获奖无数,佳片不断。中国动画从萌芽期走向堪称“国营之光”的黄金期,给无数“80后”乃至“90后”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也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播撒在观众心底。
20世纪80年代,动画学者松林以上美影主导的具有民族特性的动画电影创作为例,提出“中国动画学派”的概念。
1990年—2010年:市场化的惨烈冲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电视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动画领域也不例外。大量外国动画被引入中国屏幕,冲击着观众们的审美取向,同时,也因价格低廉的倾销手段,冲击着中国动画的市场份额。面对残酷的市场,中国动画开始了挣扎求生的困顿迷茫。

这一时期,美国、日本的动画产业发展迅速,产量提高,因本国动画制作人员薪酬高,动画公司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寻求薪酬低廉的从业者。那时,进入中国的外企和新成立的合资企业中,也不乏动画公司。吴坚入行前期,主要从事的就是外资动画的制作,后期才有机会从事原创动画创作。
对外国动画从业者而言的低薪酬,对当时的中国动画人而言,却是很高的待遇,有些公司开出的薪酬,甚至是当时上美影工资的10倍。市场竞争惨烈叠加严重的人才流失,让上美影的处境一度很是艰难,也不得不开展对外加工和中外合拍业务以渡过难关。
然而,中国动画人并未放弃追求和探索。1995年,上美影开始筹备拍摄一部能与美国、日本动画相抗衡的动画电影。而以往,优秀动画长片在中国动画发展历程中屈指可数。
作为新时期中国动画长片探索之作的《宝莲灯》,历时四年,前后300多位动画人参加制作,绘制了15万余幅画面,全片长约80分钟,邀请众多明星大腕儿配音,三首主题曲更是制作精良,热度甚至超过了电影。作为中国第一部商业化的动画电影,无论是新技术的运用、商业宣传还是市场运作,《宝莲灯》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对之后的国产动画影响深远。
然而,电视时代的播放需求和彼时粗放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还是让中国动画一度和低幼化的认知捆绑在一起,动画片似乎就是为了讨小孩子欢心、让小孩子看的。而在动画中坚守对民族性、艺术性、创新性的追求,更显曲高和寡,要耐得住的不只是寂寞,还有高昂的制作成本和难以预期的商业价值。

2010年至今:数字工业时代的涅槃重生
从手绘时代步入数字时代,导演吴坚认为,技术的突飞猛进,较大地跨越了从想象到实现的障碍。做动画,人物表演以及相应的空间变化是一个很大的难点,相当依赖创作人的水准和在制作上的精力、时间投入,但现在动作捕捉技术大大降低了这一难度,并大大提升了表现的完整度。据吴坚观察,目前中国动画制作流程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差距已经在缩小,独特之处也很明显。
技术为文化赋能。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观众更需要将现代意识融入深刻文化底蕴,并引发情感共鸣。挖掘文化深度和情怀表达,坚持用动画讲好中国原创故事,当是中国动画坚持不懈的方向和追求。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下9.56亿的票房奇迹,成为中国动画的又一部现象级作品,惊醒了沉寂已久的动画市场,也唤醒了更多动画人的初心。其使用的“动态分镜预演系统”,将后期问题前置解决,也使制作效率大为提升。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问世,上映首日票房破亿,首周破10亿,最终斩获50多亿票房,再次强化了人们对中国动画的信心:无论是技术还是故事情节与细节,中国动画都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潜能。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饺子曾特别感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如果没有‘大圣’,就不会有‘哪吒’。”正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让饺子坚定了做好作品的信念。
所有“一战封神”的背后,都是默默无闻时不为人知的艰苦执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功的背后,是导演田晓鹏前期全靠妻子卖房支撑的艰苦;《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是导演饺子从筹备到上映耗时5年的苦心孤诣,他们与20多个特效团队、60多家制作公司合作,剧本改了66版,哪吒的形象设计了100多稿,申公豹变身5秒的镜头做了3个月……饺子曾形容说:“我们就像一群疯子,为了一个镜头可以熬几个通宵。”

2023年,《长安三万里》展示了“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动画诗史,斩获18亿票房。
同年,由上美影和B站(哔哩哔哩网站)联合出品的以中国特色的“妖怪”故事为主线的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在B站总播放量达2.3亿,并获得B站9.9分和豆瓣8.7分的高评价。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魅力,始终是中国动画发展的不竭源泉。
2025年,导演饺子又用《哪吒之魔童闹海》震撼全球,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书写出声势浩大的业界神话,成就了“中国文化出海”的新范式,也标志着中国动画从“偶然爆款”迈向“持续生产”的产业成熟,更让中国动画人极致追梦、不懈奋斗的故事广为人知。
“哪吒”前后两部作品对照:《哪吒之魔童降世》全片1864个镜头,特效镜头1400个,总参与人数1600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镜头数则多达2427个,特效镜头1948个,总参与人数扩大至4000多人,合作的动画公司数近140家。
中国动画产业想要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全年龄向定位的市场扩容,离不开像田晓鹏、饺子这样的创作人才对内容和审美进行精准把控和细腻刻画,更离不开影像技术和前沿科技的有力托举,以及全流程工业化协作模式的配合。
而哪吒角色“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既隐喻中国动画产业的涅槃重生,也暗合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应对挑战的自信姿态。回望过去,面向未来,从传统手绘迈入数字工业时代的中国动画人,正在用数字之笔,绘就文明传承的长卷,续写东方美学的未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