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作江南春水色
作者: 赵柏田历史隐藏在智力所能企及的范围以外的地方,隐藏在我们无法猜度的物质客体之中。
——普鲁斯特《在斯万家这边》
琪 树
石桥峰上栖玄鹤,碧阙岩边荫羽人。
冰叶万条垂碧实,玉珠千日保青春。
月中泣露应同浥,涧底侵云尚有尘。
徒使茯苓成琥珀,不为松老化龙鳞。
——李绅《新楼诗二十首·琪树》
开成三年(838年),六十七岁的宣武节度使李绅在编定诗歌总集《追昔游集》时,整理并补写了关于越中生活的《新楼诗二十首》。诗中题咏的,是大和七年(833年)至九年(835年)的两年间他任职越州的日常,独有这首诗所咏“琪树”,并非越州所产,而是来自天台山石桥。
传说鹤千年化为苍,再千年变为黑,李绅所说的这棵琪树,其色如“玄鹤”,该有两千年以上了。
没有记载表明李绅到过天石山石桥,但从诗题自注来看,李绅又似乎是见过琪树的:“垂条似弱柳,结子如碧珠。三年,子乃一熟。每岁生者相续,一年绿,二年者碧,三年者红。缀于条上,璀错相间。”
“琪树”应是传说中仙境里的一种玉树。《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据说,吃了这种神树的果子,可得长生不死。
在唐人之前,孙绰《游天台山赋》已经把琪树列为仙境里的植物,“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八桂”“五芝”是仙草,“建木”“琪树”是神树,区别在于,“建木”是一种较为高大的神树,它有时也用作沟通天地人神,传说中的伏羲、黄帝就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与天庭。而琪树个头比较小,类似灌木。
唐朝科举重视《昭明文选》,一般士子都将之作为必读书,“琪树”也因此为酷好神仙的唐人所知。李善《文选》注云,“仙都所产未言其状也,至唐人诗咏始盛”,一入天台,见或没见着,都要写上几笔。
贬官乐成尉的张子容有“琪树尝仙果,琼楼试羽衣”,鲍溶有“闲踏莓苔绕琪树,海光清净对心灯”,刘禹锡有“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许浑有“昨夜西斋宿,月明琪树阴”。
琪树因树形矮小,不能像“建木”一样成为人神之间的梯子,但服用其果同样可以成仙,因此在唐人的想象中,琪树的生长地必是在极高极寒处。施肩吾“云边望字钟声远,雪里寻僧脚迹新。只可且论经夏别,莫教琪树两回春”,便说它生长在雪地中。
而天台山至寒之处,莫过于石桥,所以李绅一开篇就说它长在“石桥峰上”。皎然说,“石桥琪树古来闻”,马戴也说,“观寒琪树碧,雪残石桥通”。琪树生石桥,是唐朝诗人的集体想象。
红桂树
昔闻红桂枝,独秀龙门侧。
越叟遗数株,周人未尝识。
平生爱此树,攀玩无由得。
君子知我心,因之为羽翼。
岂烦嘉客誉,且就清阴息。
来自天姥岑,长疑翠岚色。
芬芳世所绝,偃蹇枝渐直。
琼叶润不凋,珠英粲如织。
犹疑翡翠宿,想待鹓雏食。
宁止暂淹留,终当更封植。
——李德裕《比闻龙门敬善寺有红桂树,独秀伊川,尝于江南诸山访之莫致,陈侍御知予所好,因访剡溪樵客,偶得数株移植郊园,众芳色沮,乃知敬善所有是蜀道菵草,徒得佳名,因赋是诗兼赠陈侍御,金陵作》
李德裕出自赵郡李氏,父亲李吉甫是地理学家,著名的《元和郡县图志》的编著者。李德裕还是个孩子时,跟着父亲跑过许多地方,李吉甫对龙门西南伊川一带情有独钟,宝历元年(825年)前后,李德裕初任浙西观察使,便在伊川营建平泉山庄,以偿父亲遗愿。
李德裕花了数年工夫营造的平泉山庄、卉木台榭,宛如仙府,百余座主要建筑,大多由他亲自设计。他还是一个博物学家和园艺爱好者,对花花草草尤有特殊喜好,举凡天台之金松、琪树,钟山之月桂、青飕、杨梅,金陵之珠柏、栾荆、杜鹃,稽山之海棠、榧桧,剡溪之红桂、厚朴,海峤之香柽、木兰,天目之青神、凤集,曲房之山桂、温树,茆山之山桃、侧柏、南烛,宜春之柳柏、红豆、山樱,蓝田之栗梨、龙柏,无不荟萃园中。
李德裕还写了一本园艺学著作《平泉山居草木记》,书中告诫子孙,即便他死了,园里的一树一石也不得变卖。
身为党争大佬,李德裕身陷政坛漩涡,职位随时变化,晚年又远贬崖州,他在平泉山庄住得并不久,加起来也不到一年。他对园中木石的题咏,多是思乡时回忆所作。
诗名很长,交代这株红桂树是朋友陈侍御所送,他在金陵想及此事,因作诗以赠。诗分前后两段,第一部分从“昔闻红桂枝”到“且就清阴息”,叙述红桂树的来历:过去我曾听说,龙门伊川敬善寺有数株特别秀美的红桂树,是越叟赠予“周人”的,但“周人”从未见过这种树,不认识。我平生独好此树,在江南诸山攀藤扶葛寻而未得。陈侍御知我所好,帮我找来了这棵红桂树。
红桂树属木樨科、木樨属,主要生长在亚热带气候带,移栽到龙门也能存活,可知当时洛阳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第二段写红桂树的姝姿奇秀:这树是在一个剡溪樵客的指引下,于天姥岑采来,树色也同浙东的山岚一般苍翠。在花工的精心护理下,原本蜷曲的枝条渐直,花吐芬芳,叶子也有了玉的光泽。这才知道,敬善寺里的所谓红桂树,不过是蜀道菵草。
李德裕三次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在润州,吴地少山,对来自天姥岑的红桂树的描写,自也加入了他对浙东的想象。
在另一首咏物诗里,李德裕赞美红桂树为瑶琳仙物。诗题下注“此树白花红心,因以为号”,或许也别有寄托。先素后绚,直见本心,在他看来正是君子之德。
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
后素合余绚,如丹见本心。
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
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
——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红桂树》
金 松
台岭生奇树,佳名世未知。
纤纤疑大菊,落落是松枝。
照日含金晰,笼烟淡翠滋。
勿言人去晚,犹有岁寒期。
——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金松》
李德裕的平泉杂咏诗有一首题咏金松,诗题下注:“出天台山,叶带金色。”
这棵金松是某年晚春李德裕在扬州时,路过颜真卿侄子的旧宅得来的。当时他在颜家院子里看到这株奇木,“枝似柽松,叶如瞿麦”,不由大为好奇。“迫而察之,则翠叶金贯,粲然有光。访其名,曰金松。”询其所来,主人告以得于天台山,于是求得一本,种到了平泉山庄。
这也印证了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说,金松“叶似麦门冬,叶间一缕如金延,出浙东台州尤多”。
金松是金松科、金松属乔木,枝近轮生,水平伸展,叶片鳞状,喜阴湿肥沃地,单株最高可长到四十米。李德裕采于颜家的,当是一棵幼松,移栽到平泉山庄后,很快就成活了,花叶细柔妩媚,枝干高大挺拔,李德裕特作《金松赋》,赞它“其柯肃肃”“其叶纤纤”。
颈联继续写其丰姿。阳光照着金色叶脉,黄昏时,整棵金松似乎笼罩在了淡淡的绿烟里。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有句,“隋珠照日,罗衣从风”。这一联借用杨衒之“照日”,把金松写得如一个阳光下的少年。
《金松赋》里还说,金松的叶子中间有光,寻常的视角看不到叶子里的光。“琪树以垂珠而擅名,金松以潜光而莫觌”。“觌”,意为察看、显现。这就给了金松以人格化的象征,它就像暂时沉沦在江湖草泽间的奇才,才华不可能永远被埋没。在《金松赋》的最后,李德裕说,“我有衡宇,依山岑寂”,希望把金松“封植于园林”,助它成材。一句“我有衡宇”,正见宰相肚量。
把诗和赋结合着看,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金松的“佳名”虽然还没有为世人所知,但它很快就会获得大用。结句的“岁寒期”,犹言松柏之后凋也。
李德裕虽未在浙东任过官,但曾以浙西观察使的身份到过越州郡城,时任浙东观察使元稹接待了他。《怀京国》诗云,“海上东风犯雪来,腊前先折镜湖梅”,可见他是冬天到越州的。平泉山庄营建之初,图纸刚出,李德裕作诗寄元稹求“青田胎花鹤”,诗中有句“怀章过越邸,建旆守吴门”。“怀章”之“章”,即浙西观察使印章。诗题下注“乙巳岁作”,时为长庆四年(824年)冬天。
赤城石
闻君采奇石,剪断赤城霞。
潭上倒虹影,波中摇日华。
仙岩接绛气,溪路杂桃花。
若值客星去,便应随海槎。
——李德裕《临海太守惠予赤城石,报以是诗》
平泉山庄里有许多奇石,甚至还有从南海运来的巨型鲸鱼的骨架,主人在上面都刻有“有道”二字,珍爱异常。北宋年间,收藏家杜绾曾在河南颍昌收到一块双峰石,“有道”二字尚在,感慨万千的杜绾把这块异石记入了他的《石谱》里。
李德裕此诗约作于唐开成五年(840年),送他赤城石的,是台州刺史颜从览,颜真卿的一个孙子。
首联说,颜刺史采来赤城奇石,石色如同剪断的赤城霞。颔联用了两个比喻,描写此石之奇:石的纹路像水潭上倒映的彩虹,又像波光中摇荡的日光。
颈联的“绛气”,即赤霞。神仙所居的峰岩映照着赤霞,溪路两边夹杂着桃花,此句或暗指刘阮入天台山遇仙故事。尾联化用了西汉的一则典故。传说西汉时海边有人乘槎至天河,得到支矶石,后去西蜀问严君平,严君平说,曾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为此人到天河时。
颜太守从临海寄赠赤城奇石,李德裕回赠此诗,除了称颂石美,还说只有遇仙的刘阮和乘槎到天河的客星,才有机会得到如此奇石,也是人情练达之语。
李德裕不好酒,不好乐,不近女色,也不信佛道,公务之余,他的所有热情几乎都交给了平泉山庄。这也是中唐士风所及,差不多同时,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到洛阳,也带去了任职江南期间的一大堆奇珍玩好,用来装点履道坊的园子。
不同在于,白居易把履道坊的园子作为了安顿余生的所在,而平泉山庄只是政治家李德裕生命中溢余的那部分,是宦途起伏短暂休憩的一处加油站,一旦政治需要,他会毫不犹豫从这个小世界抽身而出。
下面这首诗,李德裕以石比德,把采之于天台的“孤且直”的海上石笋作为自己刚直不阿的道德追求的一个象征:
常爱仙都山,奇峰千仞悬。
迢迢一何迥,不与众山连。
忽逢海峤石,稍慰平生忆。
何以慰我心,亭亭孤且直。
——李德裕《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海上石笋》
吐绶鸟
越山有鸟翔寥廓,嗉中天绶光若若。
越人偶见而奇之,因名吐绶江南知。
四明天姥神仙地,朱鸟星精钟异气。
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翦出玲珑翅。
湖烟始开山日高,迎风吐绶盘花绦。
临波似染琅琊草,映叶疑开阿母桃。
花红草绿人间事,未若灵禽自然贵。
鹤吐明珠暂报恩,鹊衔金印空为瑞。
春和秋霁野花开,玩景寻芳处处来。
翠幕雕笼非所慕,珠丸柘弹莫相猜。
栖月啼烟凌缥缈,高林先见金霞晓。
三山仙路寄遥情,刷羽扬翘欲上征。
不学碧鸡依井络,愿随青鸟向层城。
太液池中有黄鹄,怜君长向高枝宿。
如何一借羊角风,来听箫韶九成曲。
——刘禹锡《吐绶鸟词》
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考察巴东水道时,曾见过一种奇异的鸟。这种鸟善于变身,晴天一个样儿,阴天一个样儿,天气晴好的时候,它会从山里跑出来,当它耸动翅膀时,奇异的一幕发生了,它的眼后现出钴蓝色的肉角,胸前收缩着的肉囊突然张开,就像吐出来一块色彩鲜艳的丝绸,因此取名吐绶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