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
作者: 殷振峰我敬爱的父亲于公历2021年9月22日19时17分因病医治无效,溘然离世,享年91岁。作为儿女,我们心里早就清楚,耄耋之年的父亲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突然离我们而去。纵然儿女们不愿意去想、去面对这一天的到来,却在日复一日的陪护中默默地做好一切心理准备。可真的来了,大脑一片空白,血液仿佛凝固一般,茫然不知所措。我急匆匆赶到医院重症监护室门前,见哥嫂们目光呆滞,一脸悲伤一我终究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他就这样走了!
乘坐殡仪馆的车,我紧挨着父亲的担架边坐着,想着几个人抬起父亲往担架上放,我把手贴近父亲的后背依然感觉到温热,心如刀割般痛,老人家还在等着儿女们啊!我忍住眼泪深深地望着父亲,人已很瘦很瘦,干瘦。车行驶的速度很快,颠簸起伏。我摸索着抓住父亲干枯的手,紧紧地住,儿子的心在呼唤您的心一起跳动,儿子流动的血液去温暖您冰凉的手——曾经紧握钢枪保家卫国的一双手!曾经建设国家磨出老茧的一双手!曾经抚养儿女长大成人的一双手!老人家把该拿的荣誉都留给了儿女—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永远地挂在胸前!
不管出身如何,我们都离不开父辈的谆谆教诲,他的话语让后辈们铭记在心,做个勇敢的人!有担当的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纵观父亲的一生,在儿女们眼中再平凡不过了。同事和邻居谈及他,多是“亲和正直”的评价。我们只零星知晓他少年从军,13岁参加儿童团,15岁参军入伍,却始终不解他当年为何决然离家。他鲜少向我们提及那段峥嵘岁月,每当我们追问战场往事,他总是摆摆手:“比起牺牲的战友,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慢慢地,儿女们很少再追问父亲的往昔岁月。等熟知父亲的人生轨迹,竟然是在组织部门从个人档案的材料提取的追悼辞中—一1947年7月参加革命,1948年12月就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1947年7月的普通一兵,到1992年4月的枣庄矿务局党校工会主席位置上离休,在这45年间,他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直至共和国的建设,从一名战士、班长、排长、参谋、科长、野战医院院务处处长、三五八医院副院长,后转业至枣庄矿务局党校任副校长、调研员、工会主席,直至光荣离休。这是在老父亲走了后,儿女们从追悼词中清晰地了解了老人家不平凡的一生。
回忆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往昔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父亲不刻板、不教条,不干涉儿孙们的思想观念,愉快地接受新生事物。任凭世上风云变幻,父亲保持优良革命的信念永远不会变。父亲离休在家,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不离身,人群中远远的一眼就认得出来。儿女们自然是棉的、丝的、羽绒的,买来不同的各色面料孝敬他。父亲碍于儿女的孝心试穿上一两天,便束之高阁。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成攘成套的四季新衣服码放在衣柜里,他所铺的盖的都是十几年前甚至是三十多年前的。我的记忆里,父亲是再旧的东西能用就行,勤俭持家是他一贯的原则,穿不讲究、吃不讲究,自己舒服便好;对于读书读报,他是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发表观点时虽言语不多,却能切中要害;他不忘自己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哪里出现危机、哪里出现灾难,便积极踊跃地捐款捐物,时时感染了我们,也影响了我们。
父辈的旗帜,饱含岁月的沧桑与自强不息,任时间无情地冲刷,它仍鲜红如血,迎风招展,让后辈倍感珍惜,足够儿女们荣耀一生的!父亲的精神,让我们有了为理想奋斗终生的决心;父亲的智慧,让我们有了战胜困难的力量;父亲的品德,让我们能百炼成钢,砥砺前行。父亲,您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山,让儿女们仰视;父亲,您是一条宽广的大河,让儿女们能尽情地畅游!父亲,您是万丈的苍穹,让日月星辰照亮儿女们前进的路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3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