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格言
作者: 吴小勤“自己吃了下茅缸,外人吃了传四方。”这是母亲的格言。母亲是个只上到小学五年级的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母亲始终是个乐善好施、慷慨大方的人。
从小,只要家中做了点平日里难得做的吃食,母亲总让我先给左邻右舍送去一些,或者热情地拉着那正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路过家门口的邻人到家里来一饱口福。母亲的邀请绝对不是说客套话,不管邻人怎么不好意思地拒绝,母亲总是态度非常坚决、非常热情地拉他们进屋,塞双筷子到他们手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偶尔能做些诸如黏饼、茄饼、藕饼、粽子之类的吃食,已经是比较奢侈的了。当饥肠辗辗的农人们在劳作了半天之后,能够吃上一些这样的食物,该是一种怎样的满足啊!母亲何尝不知道他们的拒绝只是不好意思接受这样慷慨的馈赠,所以为人真诚慷慨的母亲总要态度非常坚决地邀请邻人们品尝她做的美食,尽管我们家的食物也并不丰富。
在我四五岁那年的一个夏天的傍晚,一个衣衫襦褛、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子来到我们家的茅草屋前,比画着说他想讨碗饭吃。对于这个来路不明的外地人,尽管爷爷对他的身份有些怀疑,但母亲还是二话没说就拿出家中最大的一只大窑碗,盛上满满一碗刚刚煮好的大麦稀饭端给那人。那人坐在桌前美美地吃完一碗后,还比画着说想再要大半碗。母亲仍然毫不犹豫地盛给了他。吃饱以后,那人千恩万谢地向母亲鞠了几个躬,然后满足地离开了。
我们村子里有一个没嫁出去的老姑娘,打我记事儿起,她就已经是个满脸皱纹、一直狗偻着腰的老妪了。几十年来,她一直靠她哥嫂和侄子、侄媳一家生活。她的哥哥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侄媳是个哑巴,还有两个侄孙女。一家六口人主要靠她侄子一个主劳力“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维持生计。所以,尽管年纪已经很大了,老妪还要一天到晚和她的哑巴侄媳一起到地里干活儿,却常常吃不饱肚子。对她来说,一碗能照得见人影子的稀饭就着盐巴就算一顿饭了。他们家的田地就靠在我们家旁边,所以老妪在干活儿的间隙,常常会到我们家来坐坐,休息一会儿工夫。心地善良的母亲常常会在这个时候端出家里的食物来给她吃,常常用一个大窑碗盛上饭菜,如果家里有肉,母亲必定是要在碗里加上几块肉的。老妪对我母亲感恩不尽,简直把我母亲当成了女儿。
我们村子里有个智障的鰥寡老人,他一生未娶妻,没有任何家人,一个人独居在村子里给他盖的小茅屋里。尽管有村里的照顾,但老人还是经常食不果腹,常常背着一只口袋在村子里转悠着要饭,基本上都会被人家轰走。而每次来到我家,心地仁慈的母亲总不忍心让他空手而归,总要先端出家里的饭菜让他先吃饱肚子,然后再拿出点粮食让他带回家。这个老人在村子里要饭时会含糊不清地大骂,他那愤怒的大嗓门儿几乎满村子里都能听见。但奇怪的是,只要他来到我家门前,就会变得非常安静,而且还显得有些害羞,嘴里总是讷讷地重复着那两个字:“蛮好,蛮好,蛮好…”这也是我从他的嘴里能够听懂的唯一词语了。当母亲让他吃饱肚子,然后在他随身背着的那只讨饭袋子里装上些大米、馒头之类的粮食后,他总是红着脸,脸上显出非常温顺的表情,然后准备离开时,还是讷讷地重复着那两个字:“蛮好,蛮好,蛮好”
由于母亲热情助人、慷慨大方的性格,她在村子里结下了很好的人缘,每次家里有什么事需要人手帮忙,村子里的人都会很乐意地跑来帮忙。家里常常聚集了许多来串门的左邻右舍,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两年前,快七十岁的母亲因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她曾经付出了许多爱心与热情的人世,离开了许多她爱着的并且也爱着她的人们。
“自己吃了下茅缸,外人吃了传四方。”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尽管显得有些土气、俗气,没有“授人玫瑰,手留余香”那样显得高雅,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也显得过时,但它却蕴含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所秉持的最朴素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彰显着中华民族骨子里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4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