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苦涩, 静待甘来
作者: 刘韵清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其中,人们大多偏爱甜。《说文解字》云:“甜,美也。”代表着美好、愉悦、幸福的体验,象征着命运对我们的馈赠。而苦,则象征着酸楚压抑,往往令人避之不及。
然而,我们若只爱入口即甜,厌恶苦,不仅味蕾体验的层次不丰富,还容易让人活得失衡。正如哲人所说,甜的最高境界,本质是“苦尽回甘”。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生活中借苦回甘是一种智慧。例如,自然界中的苦瓜、黄连,它们自身的苦味可清热解毒,还生命以健康之甘;梅花不畏严寒,在苦寒中傲然开放,还人间以清香之甘…其次,精神上借苦回甘是一种蜕变和成长。孟子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人要历经痛苦的考验,才能历练心智,洗涤灵魂,提升境界,方能担当重任;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要历经千万遍过滤筛选的辛苦,才能识得真相,发现真知灼见可见,苦而回甘,滋味无穷。
怎么做才能“苦尽回甘”呢?
首先,要先苦后甜,这是一种不惧考验、相信未来、厚积薄发的信念。
甘蔗外皮青黑苦涩,里面却多汁甘甜,要想品尝到甘蔗的甜,就要先耐心去除苦涩的外皮。同理,如果人生的苦涩无法避免,那我们就先调整心态,不逃避、不抱怨,在苦涩中奋斗,然后静待无限甘甜的归来。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和项羽都笃定了先苦后甜的信念,不畏艰难,咬紧牙关砥砺前行,在苦难的磨砺中收获了成功和荣耀。
苦难是人生的磨刀石,勇者在苦难中锤炼意志,积蓄力量,激发潜能,经历苦难的洗礼,浴火重生,收获更珍贵的甘甜。
其次,要化苦为甜,这是一种沉淀自我、默默耕耘、深情奉献的情怀。
古籍修复师廉成春终日与镊子、滴管、拍刷、喷壶等修复工具为伴,在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中,化腐朽为神奇,挽救濒临灰飞烟灭的古籍于指尖。
每一本古籍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延续着文明的血脉,她以精湛的技艺让那些破损的古籍重现光彩,将古籍修复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发扬光大,精心守护中华文化和文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先生终日埋头深耕,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大国重器的理论、技术,最终在军事防护工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等方面为祖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国家铸盾人”。他将个人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和民族深情奉献的一生,正是化苦为甜、精忠报国的最好写照。
化苦为甜是责任,也是担当,个人价值观越明确的人,越能主动把责任揽在肩上,尽最大努力,孕育出甘甜果实,造福他人和社会。
苦与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若世间只有苦没有甜的慰藉,我们难免会在苦难中丧失前进动力;若只有甜没有苦的磨砺,我们便会失去对生活的深层次体验,以辩证的心态面对人生起起落落。
同一泡茶,第一泡是苦的,第二泡才是甘的。品茶亦如品人生,先苦后甜、化苦为甜,都是让我们体味“苦尽回甘”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遇到苦涩,我们应乐观面对,化挑战为机遇;苦尽甘来时,尽情享受成功的甘甜,在甜中感恩生活,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世界的不同侧面和不断升华的自己。“苦尽回甘”乃是甜的最高境界,也是自我成长与提升的最佳境界。人生的层次和意义,都在“苦尽回甘”中得以体现和升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4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