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作者: 韩俊喆有人认为,儿童唯有通过外在的教化与养育,方能成长为文明之人;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天赋与直觉同样重要。然则,抛开这些争论,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培养一个人需要如此漫长的岁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言一出,便昭示了培养人类之复杂与深远。究其原因,除去人为的教化,还有自然的磨砺与陶冶。
对于吾辈青年而言,成人之道,首当以人为教化,充实知识。孔子所言“有教无类”,便深刻地揭示了知识对每一位求学者的重要性。从孩童到少年,知识的积淀是一段修身养性的过程,亦是对世界深刻认知的开端。揆诸当下,教育愈加普及,从私塾到学堂,从古代的三千弟子到现代的千万学子,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知识像黑夜中的星辰,为迷茫者点亮前行的路,亦为浑浑噩噩的人生指引方向。而教师,正是那在知识海洋中为我们点燃灯塔的灯光。他们不仅传授学问,更以身作则,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从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宁静。
然而,成人之道并非仅仅止步于书本与课堂。若只将知识禁锢于纸上,未曾在实践中淬炼,那将如空中楼阁,终将崩塌;若知识无法转化为行动,亦无法在社会的洪流中找到它的根基,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慧。实践,才是知识的生命之源,亦是成人的必经之路;否则,只是空有学问而无济于事。
观袁隆平,他始终坚守于田间地头,与无数试验与失败为伴,耕耘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亲自播种、亲手耕作的结果。正是这份沉淀与实践,才让他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上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果。没有数十年的田野实践,哪来的丰收的果实?这种力量,正如他所说:“不管成功与否,都要勇敢去做。”与袁隆平相比,美国的乔布斯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纵然拥有卓越的智慧,却也不曾止步于书斋,而是在硅谷的车水马龙中,历经无数次失败与重启,方才铸就了苹果公司的传奇。正是这些从零开始的实践,构建了他非凡的商业帝国。如此观之,实践不仅塑造了他们的能力与品格,也在岁月的磨砺中提升了他们的智慧与判断力。因此,我们岂能仅依赖书本,而不亲自去体验、去践行,去感知那最为真实的世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并非空洞之说,而是深刻的生命哲理。吾辈青年,若要成就自我,不能只沉迷于书本之上,必须让知识与实践并行,让理论与经验交织。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知行合一”的境界,在人生的航程中方能稳步前行,不负此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7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