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不朽, 自由长存
作者: 陈冠旭自由是贫瘠土地上矗立的人性丰碑,是残酷战争后不灭的正义火种。三十年前,电影《勇敢的心》塑造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的英勇事迹虽距今已有近八百年,但时至今日,他为自由呐喊,为正义牺牲的热血精神依然感染着无数的人。影片截取了威廉·华莱士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以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叙说了他短暂且悲壮的一生。色彩会因影片结束而归于一片漆黑,独属于苏格兰高地的广袤蓝天和青葱草原伴随着威廉·华莱士生命的戛然而止落下了帷幕,但色彩背后折射出的自由与勇敢将长存不朽。
一、色彩铺陈下平静的诉说
高度统一且富有标志性的色彩构图使得整部影片在大气磅礴之余还有些史诗般的庄严感和宿命感。纵观全片,导演致力于还原和营造真实的历史场景,试图以“纪实美学”的现实主义口吻客观陈述这段悲壮的历史,在色彩构图上则表现为影片在民族色彩浓厚的自然风光底色下展开叙事。
苍茫翠绿的高地平原与广阔无琅的蓝天是贯穿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影片开头,运动镜头快速地升高俯拍,用大远景呈现苏格兰高地的全貌。伴随着悠扬的苏格兰风铃声,景别迅速切换为树林中的近景,同时一队人马入镜,厚重的画外音交代起了故事背景。至此,在远景和近景的交替变换以及长镜头与蒙太奇手法的紧密结合中,影片叙事的空间感就建立了起来一以厚重的绿色为主色调,辅之以湛蓝色天空的充满苏格兰民族特色的自然色调,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观众眼前。厚重的绿使得画面呈现在开阔之中,显得有些压抑,而广阔的苏格兰高地以及头顶的蓝天又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渴望,百年的沧桑历史由平静的画外音娓娓道来,更是为影片奠定了沉重且冷静的基调自由与压迫这对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在开篇的色彩构图上就若有若无地体现了出来,无论是后来威廉·华莱士激情澎湃的战前演说,还是两军激战的宏大场面,即使个体和集体在正反打和特写镜头中成了主要被陈说的对象,他们所置身的景深依然是这片湛蓝碧绿的苏格兰高地。
无形之中,浓绿和湛蓝这对一深一浅的画面底色定格了全片悲壮的基调一一对自由的争夺、战场上的背叛影片叙事中无数的高潮起伏都藏匿于苏格兰高地之下,就像水纹下涌动的湖底,一切暴力和冲突都从平静的表层爆发。而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两军交战的高潮迭起,还是威廉·华莱士牺牲的悲壮场面,“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影片的叙事中荡然无存,反而被近乎冷漠的平静诉说所延宕。正如在苏格兰绿地之上、蓝天之下上演的一幕幕历史场景,绿的深沉和蓝的清冷让尖锐的矛盾缓和了下来,让叙事的节奏松弛了下来,让观众的呼吸也平和了下来,连带着为影片赋予了沉重的历史意义与强烈的悲剧色彩。
二、刺点闯入时矛盾的生成
罗兰·巴特提出了“刺点”这一概念,即偶然的细节中预示着不同元素间的联系。而在历史题材电影中,不和谐的色彩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潜入影片当中,就如同刺点一般打开了色彩背后潜藏的无限“所指”,触动着观众的情绪。纵观全片,自由与压迫这对冲突的产生几乎都源于不和谐色彩的闯入。
威廉·华莱士与梅伦重逢于活泼热闹的草坪婚礼上,全景与中景镜头的交替使用把叙述对象置身于广袤的绿地丛林之中,伴着明快的苏格兰民调载歌载舞,和谐的自然色调营造出了一派祥和自由的氛围。然而随着镜头的突转,一队身着红袍的英格兰骑兵队闯入了画面,由特写到远景的景别变化更是凸显了自由氛围中危险正悄然靠近。红色在西方文化中本就有着危险、血腥的隐喻意味,如此不和谐的异色调闯入如同谶语一般预示着自由将被打破。果然,正反打镜头交替下红袍骑兵正式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在突兀的色彩构图中,新娘被行使初夜权的英格兰领主带走,宣告着自由与压迫在影片中的首次交锋。而在威廉·华莱士战前演说这一高潮部分,伴随着多种色彩的闯入,不和谐的色彩刺点在情绪的铺垫与爆发上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广袤的高地上,运动中的镜头框住了大片的绿草地,并最终以全景呈现了战前的苏格兰人民。绿色背景色之上攒动的黑色人影如同平静水面上的波纹,预示着宁静背后暴动和骚乱正在生成。在连续几组越轴镜头的交替下,红袍英格兰骑兵缓缓入画,一黑一红形成两军对垒的局面,随着几组连续的越轴镜头,红黑双方的物理距离逐渐缩小,镜头变换交替中营造的压迫感更是加重了凝重紧张的氛围。而画面一转,以威廉·华莱士为首的面涂蓝色染料的苏格兰勇士的闯入标志着不和谐色调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一—以威廉·华莱士为首的面涂蓝纹的苏格兰勇士横陈在红黑两大阵营中间。越轴、特写、全景…原本单一的绿色色调彻底沦为威廉·华莱士、英格兰士兵和苏格兰民众三者的背景色,血腥暴力的红、压抑冷漠的黑与自由驰骋的蓝占据了镜头的中心位置。纷繁复杂的色调共存于同一个调色盘之中,不正是对战场上复杂形势的隐喻吗?在象征自由的蓝色与隐喻压迫的红色的分庭抗礼中,一场关乎自由的大战正式打响。
不同色彩在碰撞和组合中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不同“所指”的勾连碰撞中,新的矛盾和寓意在生成,自由与压迫的拉锯战在缓缓铺开。
三、色彩跳移后自由的回归
影片最高潮、最悲壮的片段集中在最后二十分钟,伴随着威廉·华莱士嘶吼的“Freedom”,行刑的斧头重重地落了下来。影片并未直接展现威廉·华莱士痛苦的惨状,沾满鲜血的手帕在蓝天的映衬下从无力的手掌中垂落,象征着一生追求自由解放的威廉·华莱士在死亡中获得了自由。阿根廷作家赫尔博斯曾说:“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影史中伴随着主人公的死亡落幕的经典影片数不胜数,《勇敢的心》本可以以威廉·华莱士悲壮的牺牲收尾,而蒙太奇手法将垂落的手帕与高地上严阵以待的苏格兰士兵这两个原本毫无意义关联的场景拼接在了一起,造就了影片中最伟大的剪辑,赋予了威廉·华莱士之死以新的意义一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消弭的同时,集体独立意识在崛起。湛蓝的天空与高地的翠绿在色调上并不相近,甚至可以说二者的拼接是色彩的跳移。然而正是这出人意料的色彩跳移,拼接出了平铺直叙无法言说和呈现的意味。倘若影片在染血的白手帕垂落这一画面中戛然而止,那么蓝天之下垂落的手帕仅仅是追求自由的失败宣言。但当广袤的苏格兰绿地上大军横陈的场面随着垂落至半空的雪白手帕缓缓铺开,当蓝白与鲜绿在突兀的色彩跳移后无缝衔接时,沾了血的手帕便不再是单纯的手帕,它滋养和呵护了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火种。手帕的主人、彰显个人英雄主义的威廉·华莱士倒下了,但纯白的手帕遮蔽了无数苏格兰勇士的伤痕,并引领着更多苏格兰人民继承威廉·华莱士的遗志,为独立和自由而战。精巧绝伦的色彩跳移使得自由在影片当中有了接续传承的意味,原本苏格兰人民对自由的追求随着威廉·华莱士的惨死而告一段落,而蓝天下的手帕仿佛是擦亮苏格兰人民懦弱犹豫內心的圣物,英雄的死唤醒了广大人民的抗争意识和独立意识,贯穿影片始终的对自由的追寻在色彩跳移后走向回归。
因此,威廉·华莱士之死并非“水消失在水中”的无痕,而是血溶于水的荡气回肠,掀起为自由而战的风暴。白手帕的缓缓垂落与扎根于绿地之上的苏格兰勇士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事实联系,但同一片蓝天见证着生机勃勃的绿在斑驳的血和纯净的白之间生长,一如壮烈的威廉·华莱士在苍穹之上俯视着自己在苏格兰高地上播撒的星火已然呈燎原之势。
流光易逝,电影制作工艺的飞速发展使得三十年前的老片子在色调上显得有些陈旧,但色彩背后对自由追求的表达已然跨越了时代,直抵每一位观众的心中。时至今日,在《勇敢的心》这部影片里,透过蓝绿为主调,夹杂着红、白、黑的斑驳色彩,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千年以前苏格兰高地的风起云涌,依然能够倾听静水流深的背后向往自由的脉搏正一张一合地跳动,这就是色彩的不朽,也是色彩的意义。压迫剥削似乎离身处和平的我们有些太过遥远,而经典永流传的意义就在于在过去的废墟上重建丰碑,在自由的当下守护自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7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