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做真我, 不惧人言

作者: 叶子鸣

精赤着上身,鼓槌擂动,肆意痴狂地以舌为剑, 道尽胸中愤忿,击鼓骂曹后傲然受戮一这就是有 名的狂生祢衡。

中国自古不乏祢衡这般的狂生,从楚狂接舆到高阳酒徒,从狂生唐寅到狂士余华,不论是“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的感叹,还是“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的豁达,这些狂生共同拥有的都是不惧人言,敢做真我的勇气。

不为流俗所累,不为人言所扰,这种在阿德勒看来的“被讨厌的勇气”,一定意义上是真正自由的表征。若以不在意他人评判为衡量标准,则狂生祢衡是自由的;但要以生命为代价,这自由是否过于昂贵?

这不禁让人深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不断地追求真我才可谓自由。

追求真我,并不代表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一味认同萨特所言“他人即地狱”,奉行自我至上,最终只会走向灭亡。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中,达洛维夫人追求自我的满足与享受,其结局的美梦的幻灭便是过度强调自我必将导向的结果。阿德勒所言“被讨厌的勇气”,当加以不将他人的主观期许作为目的驱使自我行动,尊重自我期望并以之为主动因素的限制与界定。

当然,追求真我,也并不意味着完全无视他人的评价。鲷与学鸠不比鲲鹏,以为“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便是飞之至也;河伯不见北海若,也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人生一世,有时不见“他人”,是不会知天高地厚、人间百态的。长期无视外界他者的期许与鞭策,将使人怠惰于自我为中心的舒适圈,过度追求自由反而作茧自缚。此时的“不惧人言”,不再是对外因的适度拒斥与向内探求动因,而只是满足自我私欲,背离了真正的自由。

那么,如果避免成为社会的孤岛,同时又能不惧流言呢?这就需要强大己身,其途径便是不断靠近先验的“本我”,以期成为“真我”,笃行心中所念。卡夫卡所言“做生命中当做之事”,即不囿于他者的期望,于追求认可、得到认可的天平中摆动。走向真我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大胆视他人之言如流水,关注自我成长和灵魂的丰满。

毋固、毋我、毋私,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此方为通向真我与自由的大道。愿我们能秉持“勇做真我”之勇气,不惧人言之独立,沖破由世俗人言与夸大自我所织成的樊笼,觅得真正的自由。

勇做真我, 不惧人言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7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