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熙 《早春图》 山水画中的风水意识

作者: 金宏

上古很多地理百科全书的书籍文献,引起后代诸多山水之士为之动心,进而进行创作。这便成为山水画的雏形开端。风水同山水画有着密切联系。本文根据古代画论、风水学、地理学,以及郭熙的《林泉高致》等有关资料,分析了郭熙《早春图》中山峰、房屋、树木、小路、山洪、瀑布等自然景观,从而引出古代山水画中所隐藏的风水意识。

一、郭熙《早春图》风水意识分析

(一)《早春图》创作背景

《早春图》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此时也正是处在最为欣赏郭熙的宋神宗执政期间及王安石变法期间。宋神宗对郭熙的喜爱,也许是因为在郭熙的画中读出了其中企图挣脱束缚的浩然之气,迎合了他那独揽天下的至高无上之心,从而激发了他雄心壮志的熙宁改革。治平四年(1067),郭熙进入宫廷;熙宁五年(1072),郭熙完成了《早春图》。画作上亦有乾隆的鉴赏题跋:“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画中表现了早春时的场景,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万物焕发重生,充溢活力与希望。郭熙正是通过绘画来表达自身对改革的积极期待。熙宁五年(1072),正处于宋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政之际,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对风水深信不疑,这幅有深度的画想必也带有一定的政治寓意。

(二) 《早春图》构图

《早春图》主要景观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巧妙构图,展现了北方雄伟的高山与深邃的峡谷,主题山脉巍然屹立于画面中央,气势磅礴。取势技法是山水画创作中的核心原则之一。王原祁在《论画十则》中曾提到:“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继有续……”山水画与山脉的布局都以龙脉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变化。正如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言:“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此冈阜林壑,以远近大小之宗主也。”主体山脉高耸入云,统领全局,其他山岭、丘陵、树木则如诸侯般依主山之势分布,形成和谐的整体格局。这景象如同赫然处于阳位的天子,接受着各方诸侯的朝拜,回环有情。长松卓然独立,它是其他树木的典范,以其为中心,依主次关系安排藤蔓、萝草、灌木等,如同依附于长官的部下。在风水学中观察龙脉时,需由远及近,逐步追溯太祖山、太宗山、少祖山、少宗山及父母山,其结构宛如一个家族体系。正如黄妙应在《博山篇》中论龙脉时所言:“寻龙法,寻祖宗,寻父母祖宗所居。”图中,主山高耸巍峨似太祖山,两侧之山为侍砂似护守的青龙和白虎,前景为近砂似少宗山,中景山石为朝砂似少祖山,这也反映了儒家伦理中的主仆、尊卑观念,形成“众星捧月”之势,犹如形成三个“山”的形状,似有青龙和白虎两侧护卫。而这样看来,《早春图》前后左右之势也类同于“宝座”形或“太师椅”形(如图1-1)。

图1-1《早春图》

浅谈郭熙 《早春图》 山水画中的风水意识0

(三)《早春图》风水意识

1.水

从上面构图得知《早春图》中的龙脉、山势如此,水势也很重要。画面主峰的左侧是一片平缓曲折的河谷,由近及远,从远处的缓坡顺着地势缓缓延伸;接着,在主峰的右侧,水流从山石间缓缓流出,最终流向画面的右侧;左侧水势缓缓流淌,右侧随地形形成四叠瀑布,水流错落快慢相交。《水龙经》云:“穴虽在山,祸福在水。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由此也让我们认识到水在山水画及自然中的作用,而《林泉高致》中“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的观点与之极为相似。水流曲折、缓急的变化在风水学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正如《博山篇·论水》中所提及的那样:“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而《早春图》中左右下方有涓涓流水,水势从主山左侧流于中景弯环曲折环抱主山,流经中景屋舍,而又从画面右方流向右下方,右下方又流于左下方。山下湖泊,山上水势涓涓流淌,这不正是自然风水学中理想的水流形态吗?蒋平阶在《水龙经》中也提到:“来不欲冲去不直,横不欲反斜不急。横须绕抱及弯环,来则之玄去屈曲…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饶。”这些理念在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房屋与人迹

《早春图》中共有人物五组十三人,房屋三处(如图1-2)。人物第一处为画面中下方左侧的一家四口和一只狗,第二处为画面右侧打鱼收网的两人,第三处为画面中间挑担过桥的三人,第四处为画面左侧在山路上侃侃而行的两人,第五处为画面正中似两位攀登的老人。画中的人物和房屋绝对不是随处安放的,在《黄帝宅经》中引用《子夏》说:“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下方左侧的一家四口中有挑担的男子,关心丈夫的妇人抱小孩儿拉着大童作回头之势,大童像是学父亲的样子,其乐融融。还有画面右侧努力打鱼的渔夫,以及肩挑货担过桥的农夫似是遇见骑驴的一位隐士,以及左侧头戴斗笠登山的两人。郭熙虽为宫廷画家,但他所画不全是达官显贵,画面中的人物极富生活气息,囊括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使画面充满了生机。画中房屋共三处,主山间似仙境的楼阁藏于主山与烟云深处。中景则坐落高低起伏的琼阁,四周群楼拱柱,左右有山峰护卫,并在周围有河流环绕,这也正符合“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左右有砂山护卫”

的要求。山脚下亦有半掩的茅屋,面临水流,朴素而又有生活气息,正符合郭熙《林泉高致》中所写的“店舍依溪,不依水冲”,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

图1-2《早春图》局部

浅谈郭熙 《早春图》 山水画中的风水意识1

3.气—烟云

中国画中的“气韵”这一概念贯穿古今,一直作为绘画的第一要义,贯穿于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气”的概念是指大气和一些气态的物质,本义是指云气,又指一切流动的气体或呼吸。我们在欣赏一幅山水画时,首先就是要围绕着气韵、气势。“气”的表现方式并不是在简单的技法上,而是隐藏于画中。在山水画中,“气”是尤为重要的。各个山脉像是有磁场一样,围绕画面中心,形成一种力,“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郭璞《葬经》)。《早春图》中有蜿蜒的小路、曲折回环的河流,以及缥缈的云气。“气”变幻莫测,既可化为山峦,亦可化为流水,在天地间循环流转,于地下孕育万物。虽然“气"无形无影,但通过山石、树木、屋舍的巧妙组合,营造出水流有阻、气有边界、气聚而不散的氛围,促使着画中万物奋发向上。这正是人类一直努力不懈追求的理想生活,是自然风水研究不懈追求的理想环境。古代艺术家在内心深处也有着理想的居住地,或许作者的本意是营造某种艺术氛围,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深切渴望。

二、郭熙《早春图》风水意识原因分析

(一)山水画的缘起之风水地理

《周易》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山海经》堪称上古地理的百科全书,依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记载了四百四十七座山。而王微在《叙画》中提到:“古人之作画也……本乎形者融灵。而动者变心。”王微的《叙画》令后代诸多山水之士“动心”,其和宗炳的《画山水序》一起成为山水画的雏形开端。在中国古代,风水理念深受山水画家与文人的推崇。有一种观点认为,山水画的起源与地形图密切相关。传统的地形图往往由画家绘制,并被归入绘画艺术的范畴,这一现象在画史与理论著作中有所记载,并非偶然。而风水学则是关于城市、村落、住宅、园林等建筑环境的基础理论与指导原则。

(二)肇自然之性,尊自然规律

人类与天地万物皆源于自然,山水画创作作为人类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其描绘的内容必然以追求自然之美为最高目标。因此,历代山水画始终围绕“自然”这一核心主题提出了诸多要求。王维在《山水诀》中曾言:“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郭熙的画论中也融入了许多与风水理论相近的观点。天地以气化育万物,无心而成形,而人类绘画亦如天地造物,以笔墨的自然表现契合天地的自然法则。由此可见,笔墨的自然性正是宇宙天地自然性在艺术中的体现。在山水画创作中,传统山水画明确表达了这一点,强调笔墨应基于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理想自然环境的描绘。而风水则是遵循自然的规律与秩序,采取符合自然的行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山水画与风水环境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山水画逐渐演变为“人化的自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标准,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理想生活之追求

人类一直不懈地追求理想生活,并在这一理想的指引下,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而风水是宗教、民间信仰、神话、艺术和日常实践的结合体,它综合体现了人类对这些理想景观的原则性追求。这种对理想环境的追求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持续存在。古代艺术家在内心深处或许都憧憬着理想的居住地,他们在创作时,主观上是为了营造某种意境,而客观上却描绘出了人们对理想环境的追求;又或者,他们的主观意图本就是表达理想的生活环境。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山间盆地景观,如果说环境观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那么诗中的环境观则更富有理想色彩。关仝、范宽、李成、郭熙等人的山水画中都反映了艺术家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他们的山水画中没有过多的表达,而是通过对画中山水的建构,表达自身“自有其性”或“脱尘去浊”后的一种理想状态。风水研究对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山水画的理论构建。许多风水中的理念甚至直接被艺术家引入绘画理论,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将风水思想融入绘画,艺术家们不仅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也展现了对和谐生活的渴望,从而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占据独特地位。

山水画及自然景观在风水学中承载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这种观念影响着山水画创作。郭思在整理撰写相关文献时,记录其父郭熙年轻时曾修习道家学问,练习吐故纳新之术,原本逍遥于世俗之外,家中也无绘画的家学传承。然而,郭熙后来却有了从道的经历,并在其作品中展现出了相当的风水文化修养,他将这种修养融入作品当中,通过实践去感悟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之美。当然,并非所有山水画家都具备郭熙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历代山水画理论围绕自然主题提出了诸多要求,这些要求强调笔墨应基于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并致力于描绘理想的自然环境,或表达画家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8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