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视角下小说《怦然心动》(陈常歌译)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 王瑞瑞 刘笛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持续推出政策支持中外交流,促进中外文化互融。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极其渴望提升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中外文学作品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外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这种趋势下,促进中外交流的方法方式需要我们探索创新,而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小说《怦然心动》作为青春文学读物传播范围广,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与共情,影视化后传播度更加广泛。研究这部小说对我们未来翻译同类青春文学作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外国青春文学著作来阅读有很大帮助。

一、理论基础

文学作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加强文化解读与融合。由此,译者往往采用多种翻译方法。20世纪中叶后,“归化”与“异化”的概念逐渐明确。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明确了“归化”和“异化”两个术语,并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归化”是在翻译或文化交流中,将源语本土化,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源语的文化内涵。“异化”则是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让读者向源文化靠拢。

概念容易明确,对于译者来说,这些理论层面上的东西往往不需要过度关注,在翻译时译者有时会不自觉地进行二者“融合”,既使用“归化法”降低读者阅读门槛,又使用“异化法”拓宽读者的眼界。即便译者根据原文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但没有完全的“归化”与“异化”,许多情况下二者结合来看,会比单采用一种方法翻译得更好。

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词对词、句对句、段对段、语言对语言的过程,而是多种语言文化、不同文化意识的传递交互过程。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归化、异化策略的使用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为了翻译而刻意地去使用翻译策略,译者要切身感受源文化,再自然地转化为目的语,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常常不由自主地侧重了某种翻译策略,这种自然流露使源文化得到准确的传递。

二、《怦然心动》 (陈常歌译)简介

(一)作者简介

美国儿童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以下简称文德琳),1965年1月6日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她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学氛围的家庭,父母非常热爱文学。文德琳最期待的就是,父母下班后的傍晚,她和哥哥们围坐在炉子旁,日复一日地听母亲讲故事。如此的家庭氛围,成了艾德琳的文学启蒙,造就了她未来的文学成就一儿童文学。

(二)译者简介

陈常歌是一位活跃在文学翻译领域的译者,经查阅,目前各大网络、书籍文章上均无有关陈常歌译者的更详细介绍。其翻译作品共两部,一本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汀·汉娜的小说《真实的颜色》,一本是《怦然心动》。

(三)内容概述

《怦然心动》是文德琳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视角转换,讲述了朱莉·贝克(以下简称朱莉)和布莱斯·罗斯基(以下简称布莱斯)这对少男少女的爱情和成长的故事。

布莱斯一家于1957年夏天搬到一个陌生的小镇。邻居家的女孩朱莉在布莱斯搬过来的第一天就对他产生情愫,并总是想方设法地接近他。两人虽然是同班同学,布莱斯却始终对她避之不及。由于朱莉的举动,班里的同学开始产生流言蜚语,这让布莱斯非常厌烦和苦恼。

朱莉敢于挑战困难,她克服爬树的恐惧,爬上无花果树眺望风景,当树要被树主人砍掉时,朱莉誓死捍卫,并希望布莱斯能和她并肩作战,但他为了上学而退缩了。最终无花果树被砍掉,而朱莉的抗争事迹登上了报纸。朱莉早上会送新鲜的鸡蛋给布莱斯,但布莱斯的家人怀疑她家的鸡蛋不卫生,他便偷偷把鸡蛋丢掉。朱莉意外得知真相后很伤心,两人关系就此跌入冰点。布莱斯的外公对这位积极阳光、有骨气的女孩颇有好感。借“鸡蛋事件”的契机,在外公的鼓励下,布莱斯鼓起勇气向朱莉道兼。后来,朱莉发现了“傻叔叔”的存在,逐渐理解了父母的辛苦与拮据,对布莱斯产生误会;布莱斯也因为这件事而理解朱莉,开始正视父母之间深藏多年的问题。在一系列事件中,布莱斯逐渐对朱莉产生了好感,而朱莉也学会了审视自己对布莱斯的感情。

三、归化、异化策略在《怦然心动》 (陈常歌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

例1原文和译文:

And way up in the tree was a tiny girllooking off into the distance,her cheeksflushedwith wind.Withjoy.With magic.(树顶上,一个小女孩正在向远处眺望,她的脸蛋红红的,染红它的是风,是欢乐,是魔力。)

将倒装句调整为正常语序,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hercheeksflushed”译为“染红它的”,使句子结构完整,贴合中文的语言逻辑。三个“with”短语构成排比,译者也使用排比一“是风,是欢乐,是魔力”,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活泼性,体现了朱莉爸爸绘画技术的高超,同时也侧面表现出他对女儿的爱怜。

例2原文和译文:

It’s cool.Everyone’s like that aboutit.It’sa show-me-don’t-tell-me thing.(没关系。人人都是这个反应。说得容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他们一般都是这个态度。)

“It’s a show-me-don’t-tell-me thing"

意为“这是一件需要亲眼看到而不是光靠别人讲述的事情”,直接套译为中文歇后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非常贴近生活,比喻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实践中检验一番便见分晓。

(二)异化

例1原文和译文:

Ieven caught myself looking for her.Noton the lookout,just looking.(我甚至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搜索她的身影。不是有意去找,只是希望能看到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102.pd原版全文

“on thelookout”意为“寻找”,“Notonthelookout,justlooking”意为“没有寻找,只是看看”,增添了“有意”“希望”两个词,保留原文中随着剧情发展,布莱斯合理出现的感情色彩,即使在没有有意寻找朱莉的身影的情况下,内心仍然不自觉地关注她,渴望见到她。

例2原文和译文:

Then with a giggle he let go and floppedintoa chair.“ls mooy bwuf-day!”(他傻笑着松开我,跌进一把椅子:“这是窝—的—身—日!”)

说话者是朱莉的叔叔戴维,他是一个有智力问题的中年人。朱莉的爸爸和朱莉来陪戴维过生日,戴维很高兴。原文中为了表现戴维的智力问题,所使用的词语发音模仿了源语正确单词的读音,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也译成了谐音的“这是我的生日”来突出这一点。

(三)归化、异化相结合

例1原文和译文:

She didn’t just barge into my life.She barged and shoved and wedged her way into my life.(她可不只是闯入了我的生活,而且是千方百 计地非要在我的生活里占领一席之地不可。)

布莱斯对朱莉五年“骚扰”的评价,连用三个动词“barge”“shove”“wedge”。译者将三词合一为“占领”,将朱莉的动作用成语表现出来。成语“千方百计”体现了归化,意思是想尽种种办法、用尽种种计谋,多含有贬义,同时也表现出异化,保留了原文中连用三个动词而表达出的动态感和夸张,同时也保留了朱莉对靠近布莱斯的渴望以及布莱斯对朱莉的厌烦。成语“一席之地”也体现了归化,意思是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带有理所应当的意味,站在朱莉的角度,这个词使用得非常到位,她希望自己的靠近能让她顺理成章地参与到布莱斯的生活中。“不可”译者加入了口语化的表达,使其更自然,更贴合布莱斯本人的心理活动。

例2原文和译文:

But even without the Iittle snake incident,I knew that no matter what you did to these eggs, they would taste nothing but foultome.(可是,就算没有蟒蛇在其中作梗,我 也知道这些鸡蛋无论怎么烹调,吃在我嘴里必定味 同嚼蜡。)

“But even without the little snakeincident”意为“可是,即使没有小蛇事件”,使用“作梗”一词,保留“蛇”的意象,体现出异化,将蛇拟人化,又遵循了归化策略,并且由于原文中布莱斯对蟒蛇事件留下了心理阴影,保留了原文的贬义色彩,生动地诠释出蟒蛇事件对布莱斯的影响,同样隐晦地表现出异化。“就算…”这一句式结构贴合原文的逻辑关系,“tastenothingbutfoultome”意为“对我来说吃起来没什么味道”,“味同嚼蜡”一词,多用于体现文章或语言令人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在这里取用了其字面含义,味道像嚼蜡烛一样无味,对应了鸡蛋对布莱斯来说令人厌恶。

例3原文和译文:

He just grinned and said,“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some in gloss...”He turned to me.“But every oncein a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ever compare.”(他只 是笑了笑,接着说道:“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 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insatin,some in gloss...”意思是“我们中有的人甘于平凡,有的人光鲜亮丽,有的人光芒闪耀…”译者通过归化将这句话处理为两句对仗,在更具有中文诗韵的同时,还对应了后文的“世人万千种”。“But every once ina while you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you do,nothingwillevercompare”意为“但偶尔你会遇到一个光彩夺目的人,当你遇到时,没人能比得上他”。译文增添了“浮云”这一新的文化意象,通过异化,保留了原文中关于“someonewho’siridescent”—“光彩夺目的人”这一独特文化意象,将其转化为更具诗意和美感的中文表达,提升了文学性和阅读性,让读者通过丰富的中文表达来感受源语文化的韵味,产生情感共鸣。

例4原文和译文:

“Ah,”he said,“Boy problems.”(“啊哈,他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Ah”,表达布莱斯外公无奈的语气。对于“Boyproblems”并没有选择直白地译为“男孩的问题”,而是转述为更具文化韵味的表达,在归化的基础上传递了原文隐含的意义,二者相融合。《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的小说,讲述的是男孩维特不幸又糟糕的恋爱经历。布莱斯的外公和他的太太的爱情经历同样跌宕起伏,难以忘怀。这种译法表现出布莱斯的外公和男孩维特一样,遇到爱情的烦恼和痛苦,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情感的复杂性。

例5原文和译文:

You and nineteen other saps are knownsimplyasBasketBoy.(别人只把你和其他十九个傻瓜看作“篮子男孩”。)

译者使用归化的策略,将被动句转化为主动句,并且采用“别人说”句式,更符合中文的语序和说话习惯。“BasketBoy”直接翻译为“篮子男孩”,体现出异化。在活动中,男孩们需要打扮得体,带着装满食物的篮子参加“竞拍”。译者保留了学校特有的活动作为文化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文化差异,更有新奇性。

在文学翻译这场文化与文化相互交融、情感与情感碰撞交流中,归化和异化是跨越文化鸿沟、实现文化互通的桥梁,二者既能各自独立,又相伴相生。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拥有对源语和目的语的充分了解并做到娴熟运用,同时还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但翻译也不能被策略所局限住,一定要兼顾源语和目的语的不同文化和表达方式,因地制宜地选择翻译的方法,直至原文与译文“灵魂相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10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