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对陶渊明 《饮酒》 诗创作的影响

作者: 张晓苑

陶渊明创作了二十首以《饮酒》为题的诗作,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这些诗篇通过意象组合传递情感,既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与高洁的人格,又蕴含着浓郁的庄子思想特色。庄子崇尚自然、追求物我两忘、讲求得意忘言的理念,深刻地影响着陶渊明《饮酒》诗的创作态度、风格与境界:诗中自我与意象相融,追求虚静空灵的物我合一之境;语言冲淡平和而独具韵味;重意轻言,强调情感体悟而淡化文字雕琢。这种将庄子哲学融入诗歌创作的艺术实践,既成就了陶渊明独特的个人风格,也使其作品呈现出超越语言表层的哲学意蕴。本文从创作态度、风格、境界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庄子思想对陶渊明《饮酒》诗形成的深刻影响。

庄子思想对陶渊明 《饮酒》 诗创作的影响0

一、物我两忘的创作态度

庄子没有明确提出过他的文论思想,但在他的作品中却蕴含了部分的文论思想。关于创作态度,《庄子·内篇·人世间》说:“虚者,心斋也。”这一句实际上解释了什么是“心斋”,所谓“心斋”,就是一种虚静空灵的心境。《庄子·内篇·大宗师》说:“樱宁也者,攖而后成者也。”所谓“攖宁”,是指虽然置身于风云扰动、相互争逐之地中却不受干扰,然后才能够修炼成虚寂宁静的心境。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毁废形体,泯灭见闻,抛弃形智,与大道浑然一体,这就是静坐而忘掉一切。庄子的这些思想表现在创作上就是要求创作者要有一种物我两忘的创作态度。陶渊明秉持着这样的创作态度,其《饮酒》诗意境高妙,营造了物我相融、天人合一这一诗人们所追求的至高境界。《饮酒》其五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这里表面上是写诗人所见之景,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归隐田园之后的精神世界与自然景物浑融一体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状态。在东篱边悠闲地采摘着菊花,偶然一抬头便见到了南山。黄昏时分,南山景色优美,雾气在山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归。诗人在这些景物之中完美地融入自我,诗人见南山,南山亦见诗人;诗人悠然,南山亦悠然;诗人见飞鸟,亦是见自己。与南山相视而不觉自身渺小,夕阳下云气缭绕,飞鸟结伴飞回。这不正是老庄之忘我之境吗?

《饮酒》其七中有“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四句,诗中的秋菊、落日、归鸟等景物,共同营造了一种高远淡雅的意境,组成了一幅秋日黄昏图。在诗中,诗人置身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与自然合一;诗人看似醉于菊花酒,其实是以菊花自比,不愿与世俗合流,表达自身遗世独立之情,自然洒脱的诗人形象也就鲜活起来。《饮酒》其十七有“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四句,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着清风。清风轻快而来,杂草和幽兰分明可见。诗人以幽兰自比,写的是幽兰的高雅,其实是自己的高雅;写的是杂草,其实是世俗。诗人就是幽兰,他与幽兰融为一体,表达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气质。这样的写法实际上是他坚持了一定的创作态度,在这种创作态度下,他的诗歌才能得以情景交融,更便于情感的传达、自我的展现。

陶渊明《饮酒》诗的创作,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一种物我两忘的态度去审视,在诗歌作品中就表现出以物自喻、物我合一的状态,使得诗歌意境、情感等的表现更加具象化。《饮酒》诗中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潇洒自在的生活状态,都是承自庄子的物我两忘思想,即庄子所说的“心斋”“樱宁”和“坐忘”。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陶渊明《饮酒》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淡然闲雅的意境,以及诗人虚无空明的心境。从张戒对陶诗的评价当中可以看出,张戒本人是看到了陶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物我两忘的状态,以及一种不受纷扰的至静至闲的心境,而这正是庄子思想中所提倡的物我两忘的审美态度。可以说,庄子思想中的物我两忘态度影响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创作态度。

庄子思想对陶渊明 《饮酒》 诗创作的影响1

二、自然朴素的创作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创作风格一向是以自然朴素著称的。钟嵘在《诗品》中将陶诗列为中品,其评价是“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这是说陶诗文体简洁明了,无冗长繁复之语,文意古朴真实,文辞顺畅恰当。清人温汝能的《陶诗汇评》说:“陶诗多有真趣。”他所谓的“真趣”,就是陶诗那种自然朴素、平淡浅显的诗句,带给人们丰富而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例如,《饮酒》其八写松树:“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诗人没有用极其华丽的语言来描绘青松,反而是将自己所见之景用最直观的语言写出来。诗人所见青松之姿态,挺拔而秀美,但无奈生在东园,为众草所埋没。在寒霜过后,众草都已经凋零了,只有青松依旧挺拔。成片的松林并不能使人称奇,单独一棵却能让人诧异。诗人只是在运用最平淡、最自然的语言来写青松,如一个旁观者一样客观诉说着。

陶渊明诗歌中也时常流露出“真”的意向,实际上也正是这种“真”的价值取向,使得其诗歌具有平淡、自然、朴素的艺术风格。《庄子·杂篇·渔父》中关于“真”的解释为“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纯真是来自于自然的,也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圣人总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束。可见,“真”就是本原、自然的意思,指人的本性,也即是自然,“真”即是自然的抽象化。《饮酒》其二十就直接提到了“真”:“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这里表明世间已经很少有纯真了,这时的“真”是纯真、朴真。《饮酒》其五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句,这里的“真”是真义、真谛。此处强调的是一个“真”,指出了辞官归隐乃是诗人人生的真谛。可以说,真就是自然,自然也是真。《饮酒》其四中的“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写的是徘徊不止、夜夜声悲的孤鸟。诗人没有用过多的语言来铺排描绘,只是运用寻常普通的字词缓缓写出。陶渊明自然平淡诗风的形成来源于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其诗看起来朴素无华,好像信手拈来,随口而出,但这正说明他的语言已炉火纯青、臻于化境。《饮酒》其十二中的“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仅仅简短的几个字就表明了诗人隐居的决心。陶渊明对其诗歌中语言的运用把握得恰到好处;意象选取多为常见之物,如青松、杂草、孤鸟等;艺术手法多采用白描;情感表达多为直接阐述,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陶渊明诗歌自然朴素的创作风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108.pd原版全文

陶渊明的诗歌如同他的人格一样,是真诚自然的,而这种真实自然的诗歌风格是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的。陶渊明诗歌远承庄子思想的遗风而形成自然平淡的“真”的艺术风格。

三、得意忘言的创作境界

陶渊明重视文章的“意”,所以他既不粉饰太平,又无说教之词,完全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在诗歌中展现了一个真实而血肉丰满的自我形象。陶渊明诗歌有着重意轻文的现象,即注重诗歌的内在意义,而往往可以忽略诗歌的外在形式。这种重内容轻形式的思想在《庄子·杂篇·外物》中被提及,“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里的思想庄子称之为“得意忘言”,是指言语是用来传达思想的,领略了意思就可以忽略掉语言。《庄子·外篇·天道》中又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这说明了语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所传达的意义,而意义的指向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得意才是目的,而语言只是得到意的工具,只要得到了意,语言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庄子的这些言论都传达出重视意义而忽视语言的思想观念。陶渊明直接继承了庄子的这种思想,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追求意义的传达而忽视语言的作用,尽力营造一个得意忘言的审美境界。例如,在《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就直接说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诗人直接表明了他得意忘言的观点。诗人追求一种得意忘言的创作境界,以自己得意为目的。如这里的“真意”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对自然的返璞归真,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还是人生的真正意义,诗人都没有直接说明,因为他自己已经领悟到了“真意”,这就足够了,剩下的留给读者去思考吧。陶渊明重在“得意”,至于是否有其形迹、表象则无关紧要。

得意忘言的境界往往要通过典故的运用来塑造。例如,《饮酒》其一中的“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运用了邵平的典故;《饮酒》其二中的“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运用了伯夷、叔齐、荣启期的典故;《饮酒》其十一中的“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运用了颜回、荣启期的典故。这些诗句都运用了典故,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内涵远远超过语言本身所运载的,将情、景、理都熔炼于意之中,以典故来传达意,而这意是诗人自己的所得之意。诗人自己得了意,就将这意以典故的形式表达出来,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复杂的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得意忘言。

苏轼说陶渊明的诗歌具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的特点,是说陶渊明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意蕴深远,能用极其简洁的字词表达极其深厚的内涵。陶渊明重意轻文的创作观念,使得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词约旨远的特点,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创造出一种得意忘言的审美境界。

庄子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不仅是庄子个人隐逸遁世的价值取向,也是庄子著作中所蕴含的行文风格,更是庄子文章中透出的思想意义。就陶渊明的《饮酒》诗来说,其诗从创作态度到语言风格再到审美境界,都显露出庄子的文论思想:物我两忘的态度、自然素朴的语言风格、得意忘言的创作境界。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贯彻了物我两忘的创作态度,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创作风格,创造了得意忘言的审美境界,这些都得益于庄子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庄子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成功创作。

庄子思想对陶渊明 《饮酒》 诗创作的影响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10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