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儿童的滋养
作者: 李心雨作为老师,我经常会想:什么样的课堂是对儿童友好的课堂?我的回答是,它必须是以儿童为中心、立足儿童立场、为儿童成长服务的课堂。如果要具体描述的话,应当是这样的:它是知识的沃土,是好奇的星空,是思想碰撞的场域,更是安放梦想的港湾、舒展个性的舞台、孵化未来的摇篮……这样的课堂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我的思维不断漫溯,不由想到了教育学家杜威以及叶圣陶先生都曾说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作为学校主阵地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适应现实生活、如何与他人合作相处、如何解决生活问题的好玩的场所。
心理学研究表明,玩是儿童的天性和权利。儿童想象力丰富,在由想象构建的自由王国里,他们希望通过玩主导一切,但又在意同伴的评价和认可,还需要成人世界提供的支持系统。玩对于儿童的成长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如果孩子玩的天性受到压制、玩的权利被剥夺,他们的健康成长势必受到影响。基于此,教师需要遵循儿童“爱玩”的心理特点,建立“好玩”的课堂场域。
记得儿子四岁的某天,他非常生气地跟我说:“你知道我最讨厌你什么吗?我最讨厌你叫我吃饭和睡觉。”“那你最喜欢什么呢?”“当然是玩呀!和一群小朋友一起玩呀!不要老叫我!”儿子的气愤中其实藏着孩童成长的秘密,那就是“玩”。回忆我们自己童年中快乐的记忆,也几乎都和玩相关。所以,儿童友好型的课堂也一定是以玩为载体的课堂,让孩童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首先,我们要摒弃谈玩色变的思想,不要把“玩”和“学”看作二元对立的存在。的确,在辞海中,与“玩”相关的大部分词语都是贬义词——玩弄、玩花招、玩物丧志、玩忽职守、玩火自焚……但脑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孩子看什么都是新的,分不清什么是学,什么是玩。在孩子眼里,一切都可以玩,他们就是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很多本领和技能的。“玩”这个词,对孩子来说就是“学”,可惜的是,很多老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
在目前的教学规划下,在一节课几十分钟的课时制度下,我们不要动不动就说“我们上完这节课就去玩”“现在上课,把玩的心要收回来了”,这其实是在无意识中规定了“玩”和“学”的时间,将二者割裂开来,让孩子更容易感觉“学”是辛苦的,“玩”才是甜蜜和奖励。这种感觉就像受苦之后才能快乐,快乐一下是为了继续受苦一样,不是一种好的引导方式。老师们可以在结束语上稍稍改变,在下课铃声响起之时说:“这节课先上到这里,同学们可以去操场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和你的朋友分享这节课你最开心/最有收获/最精彩的事吧!”回到课堂,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状态,找两三个情绪高昂的孩子分享课间的乐事。“老师看你玩得这么开心,刚才一定发生了有意思的事情,跟我们说说吧!”等孩子们分享后,再顺势导入新的授课内容,“刚才XX同学说的真有意思,如果这些用英语来描述会更好玩哦/用作文来记录会更有意义哦,不信请看……”
其次,我们要从儿童需求出发,站在儿童视角,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用“玩”的心态来设计。孩子的无心之玩是瞎玩,而非我们探讨的真正意义上的玩。劳动课上,很多孩童都喜欢玩水和泥巴之类的。如果我们利用孩童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他们无心的“玩泥巴”出发,引导他们认识不同种类泥土的特性,带领他们亲手制作各种泥器,晾晒后带着他们去打磨、上釉甚至烧制,这种有设计感的玩,能使孩子学到很多知识、技能,而且很容易“上瘾”。孩子玩到了极致,将来说不定能成为景德镇的绝世高手或泥人张第二呢!
清楚地记得我在农村小学四年级送教时的一件事。班上最淘气的一个孩子,在没有被水泥覆盖的操场角落撒了一泡尿,还带着几个小伙伴用树棍扩展尿液,再抓起一些黄泥巴围了一圈,得意扬扬说自己尿了一个圆。回来上课时,几个孩子那掩盖不住的诡异笑容立马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马上改变了课堂导语: “刚才的课间时间,同学们是不是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呢?请王XX同学给我们分享。”我刚说完,旁边有几个孩子就笑起来了,那个淘气的“肇事者”有点不怀好意地低着头憋笑。王同学边说边笑,从他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面对孩子随地大小便的顽劣,我没有眉毛上扬,怒斥一通,而是灵机一动,说:“占地为王是人类早期的原始天性,下节课间,请有创意的韩同学带领同伴们不借助尺子等工具,用原始手段估算出你围的那个泥圈的面积。”后来,他们几个先去请教了班上的学霸如何计算圆的面积,然后用鞋子丈量出圆的直径,最后告诉了我估算的面积。
一次并不文雅的恶作剧,在老师“玩”的理念指引下,变成了一次有意思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既尊重了他们爱玩的天性,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石三鸟,何乐不为?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机,以好玩的互动促进孩童在玩中深入思考,积极实践。
儿童友好型课堂建设最关键的还在于用“玩”的理念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通过课程贯彻“玩中学”的原则,引导孩子用玩的方式完成项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习得大量技能,提升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一年级学拼音的阶段,老师们吐槽说:“会拼音的娃都是相似的,但不会拼音的娃却各有各的气人方式。”基于这个教学难点,我们设计了“玩转拼音”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老师们设计了各种有花边能书写的贴纸,让孩子们给家里的每样物品标注拼音并贴上去,让家长们一周后统计自己的孩子贴了多少种物品,在家长群里接龙打卡,在朋友圈里发九宫格展示,并@语文老师。有家长在朋友圈发文调侃说:“这段时间神兽学拼音着了魔,翻箱倒柜查验‘家产’,到处贴‘封印’,据不精准统计,家中有物品近500件,包括没法当作物品的‘lǎo bà’。”还有家长说,“娃开始关心我的朋友圈了,每天放学就问他拼音作品的点赞数。老娘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顺便把这几天的点赞数让他自己掰着手指头算一算,这学拼音的同时把数学的加法趁机提前预习了。”而老师们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们发各种有创意的奖状,如“玩转拼音小高手/小博士/小达人”……
在二年级,我们设计过一个数学学习项目“小鬼玩家”,让孩子们通过去超市购物统计家庭一个周末的开销,并用手抄报的形式在小范围(小组)、中范围(全班)、大范围(年级)内展示。而在四年级,学校给每个小组发一副扑克牌,让孩子们利用边角料的时间玩“数我会玩,24点争霸”的游戏,锻炼他们加减乘除的口头运算能力;后来有老师反馈说,出去研学,堵在路上,学生还利用车牌数字玩这类游戏。在公园学美术,在农场学生物,在博物馆学历史,通过角色扮演引导换位思考,通过生活化的故事让孩童理解公平正义……
在玩中,他们释放压力,舒缓身心,培养不服输、专心做事的优良品质;在玩中,他们学习观察别人的言语行为,揣摩别人的心理,学会了合作沟通;在玩中,他们挑战自我,挖掘潜能,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这是一种高级的学习。玩的本质是探索,这种探索可以让思维处于忘乎所以的沉浸状态,从而滋养孩童的大脑神经发育,这几乎是所有儿童教学研究的共识。
语言学家倪海曙说过:“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而玩就是孩童最大的兴趣。课堂的知识学习不应该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和满堂灌的讲解,而应该是一场场充满挑战的思维活动。通过玩,学生不仅“学知识”,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知识”,让每一次思维跃动和素养积淀都能得以呈现,引发的正向反馈能激励他们更进一步学习,从而品尝到学习的甜蜜。所以,针对儿童的课堂千万不要把玩和学完全拆分。在学习的路途中,童年积攒的有趣的玩的体验会让孩子永葆生命活力。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有些学霸父母会养出不爱学习的孩子?”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没有让孩子在玩中学,父母没有能力通过玩来传递学习的快乐。”所以,最难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好好玩。真正会玩的人,是很聪明的人,也是非常会学习的人。如果学霸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未来学习好,就要懂得怎样和孩子玩在一起。
当然,在儿童时期,课堂还应该给予孩子们两个支架。一个叫“安全”,一个叫“鼓励”。安全是指我们对孩子言行的无条件尊重与接纳,强调“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老师都理解你”。鼓励就是把课堂上的一切美好、梦想、力量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在他们内心的世界播下理想的种子,说不定有一天真的能生根发芽。
张玲玲老师曾经跟我分享过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丁丁数学成绩很不错,就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有一次他们看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视频,张老师随口说:“丁丁,你如果平时多跟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做数学题的思路,说不定以后就能去太空上课啦。”尔后,丁丁在谈吐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妈妈纳闷地问为什么,他骄傲地说:“老师让我以后去太空讲数学题呢,我现在就要开始好好练习了。到时候我还要带着张老师一起去太空遨游。”你看,老师在课堂上不经意的鼓励支持,很容易就内化成孩子自己成长的力量,激发他们对远方和未来的向往。当然,孩子们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受到现实打击而破碎时,老师还需要帮他们将理想的碎片整合,从而培养孩子坚强勇敢、温和良善的品格特质。
玩是人生的光亮,孩童在课堂的玩乐中学到的知识、提升的能力和素养可以迁移到新的成长情景中去。这些被玩的光亮照耀过的孩童,就算有一天被黑暗包围,也不会畏惧,因为他们内心的光亮会源源不断。所以儿童友好课堂上的老师应“抬起眼睛看世界,蹲下身来看孩童”,尊重儿童爱玩的心性,设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用思维、情感、审美、沟通等多维度的“成长档案”代替标准化测试和评价,这样才能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玩转知识让课堂生动有趣,玩转项目让能力沉淀积累,玩转跨界让成长升华飞跃……如此,课堂便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师生共同谱写的一曲美妙的成长之歌。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