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墙皆是门

作者: 郭敏

2025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凡墙皆是门!挡住你的墙,看似是障碍,其实可以成为创造和行动的舞台。以墙为“大门”你可以发现机会,迎接成长。此时,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我们班的孩子们,也送给我自己。

开学第二天,我们给班上学生做了一份课间活动的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课间安排、活动内容以及他们的真实想法。我在DeepSeek的帮助下,生成了一份课间活动的调查问卷,问卷一共有10道题,包括:课间15分钟你通常会做什么、你喜欢的课间活动类型是什么、课间活动中你遇到过什么问题以及自己的建议或愿望等。

第一次让三年级的学生完成调查问卷,我有些忐忑,也有些许期待。当学生放学排着队离开教室后,我坐下来静静地翻阅他们的答卷。我怔住了——

课间15分钟,你通常会做什么?(多选题)75%的学生选择了上厕所、喝水,71%的学生选择了和同学聊天,28%的学生选择在教室里看书、画画。竟然没有一个人选择去操场跑步或跳绳!原因是什么?

上学期期末,我发现教学西楼二楼的三个班级中,竟然只有我们班的学生一下课就往大操场跑,上课铃响跑进教室时,一个个满头大汗,严重影响了后一堂课的学习。于是我给他们框定了活动区域——大台阶以上的本楼层,并设置了班级课间安全管理员,要求他们站在台阶前监督,记录超过了活动范围的同学。于是,在调查问卷上,没有一人选择去大操场上跑步、跳绳。是我,亲手为他们砌起了一道墙,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阻止了他们在操场上撒欢、在跑道上欢跑。

课间活动时,你遇到过什么问题?(问答题)竟然有42%的同学不知道做什么,24%的同学因各种原因没法上厕所,16%的同学的烦恼是没有人和他玩儿。

看着问卷上一道道题目的回答,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今天上午语文课下课时的情景。下课铃一响,我立刻把讲了一半的话咽入口中,大声喊道:“下课!”孩子们都目瞪口呆,愣在那儿,他们似乎在为老师如此准时下课而感到吃惊。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走出了监狱的大门,他想象不到外界的变化,更不知道自己离开了监狱该如何生活。最后,他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因为在他心中始终砌着一堵高墙,在自我设限中,他永远逃不出内心的监狱。我在想,讲台前的老师们是不是也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在孩子们的心头砌起了一道墙呢?

那么,我们的学校生活要不要做出一些改变呢?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2.15”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规定,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作为躬耕一线的班主任,我们是不是应尝试着跳出“教师掌控课间”这一自以为是的限域,与学生一道推开那堵高墙?

一个周五的中午,学生杜茗杨和王羌琪的妈妈一起走进教室,开展“家长讲坛”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延续了前一天的“80后的童年记忆——爸爸们小时候玩什么”,主讲“妈妈们小时候玩什么”。她们为孩子们带来了翻花绳、跳皮筋、抓石子等传统的游戏,现场演示并带领孩子们一起玩耍体验。我也饶有兴致地一显身手,换上运动鞋开始跳皮筋。在孩子们艳羡的目光中,我步伐轻盈,身形灵活,哈,竟然一口气跳了三级!三十多年前的皮筋玩法,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这就是童年生活!这就是童年烙下的难忘的印迹!

重玩童年的游戏翻花绳,当第一个“面条网”在指尖展开时,我忽然被某种久违的触感击中——粗糙的棉绳摩擦着指腹,与键盘的冰冷触感截然不同。翻飞的绳影忽而化作吊桥,忽而散成渔网。我像个笨拙的魔术师,被记忆里那套复杂的手法遗弃在成人世界。指节早被钢笔磨出薄茧,却仍执着地挑、勾、翻,直到那抹蓝绳重新翻出记忆中的降落伞。最后一次翻出歪斜的“长江大桥”时,我忽然读懂了这个游戏最隐秘的规则——那些注定解体的绳结里,藏着对抗时光熵增的温柔魔法。

没想到这些属于70后、80后的老游戏,10后的孩子们竟也乐在其中。稚嫩的手指勾住盘结的绳扣,线绳忽而幻化成游弋的银鱼,忽而舒展作翻涌的麦浪,在童声清泉般的欢愉里,经年老游戏与数字原住民相遇。一根花绳,千变万化,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花式。只要孩子们勇敢地去尝试,去挑战,去创造,小小的绳子也能大放异彩。那些看似简单、粗陋的游戏往往蕴含着无穷的魅力。

问卷中还有一题是“如果学校增加活动设施,你最想要什么?”35%的学生选择的是运动器材(如跳绳、篮球);24%的学生选择的是益智玩具(如魔方、拼图);29%的学生选择的是图书角或绘画工具;12%的学生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他们填写的是挑棒、沙包、橡皮泥等。数据显示,喜欢运动的学生不到半数,更多的学生趋向于比较文静的活动。让我略感宽慰的是,“家长讲坛”介绍的老游戏,也受到一小部分学生的追捧和喜爱。在这般质朴的游戏中,他们触碰到父辈曾追逐过的快乐,发出银铃般的欢笑声。也许,真正鲜活的不是器物,而是流转其间的生命热望。

钢筋混凝土森林里长大的孩童,从小被囿限了活动范围,被阻碍了交往热望,他们的精神生活渐趋于贫瘠。当为人师的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用作业、用考试来压榨他们时,我们是如此神采奕奕;当我们在论文中高谈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本质时,我们是如此口沫横飞——却浑然不知,学生被剥夺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绚烂年华,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正在远离,童年生活变得苍白、暗淡,生命是如此单调、贫瘠。

我想起近年来颇为热门的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其主张“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在此理念的指引下,许多学校在校园空间改造、文化建设和活动设计等方面着力甚多,也确实带来了不小的改变,但若没有教育理念、管理文化上的系统性转变,没有一线教师的具体落实,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最终可能仍是一句空话。倘若学生一整天都被囿限于教室周围,学校的校园空间和公共设施建设再好,再怎样贴近儿童成长发展需求,又如何发挥其效用呢?如此的校园,自然很难称得上“儿童友好型学校”。

在教育领域,我们需要一些“设限”,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设限”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在哪些问题上“设限”?究其根源,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室里的“小眼镜”“小胖墩”们也在警示我们:改变教育生态,就从落实课间15分钟的休息时长开始。

惊诧之余,我的内心仿佛被一道强烈的光所穿透。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每天的户外活动更丰富,让学生每天的课间休息和活动锻炼更加充分。比如,让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受限——跑下台阶,到阳光中玩吧!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男生们可以到操场上去蹦跳、去打球,女生们可以到走廊上跳皮筋、踢毽子……学生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调节身心、建立友谊,增强归属感,提高社交能力。欢声笑语的课间,是校园里最靓丽的风景,也将是我和学生可能留下的最美好的校园记忆。

打开手机闹钟,我按照每堂课的下课时间提前2分钟定好闹钟,提醒自己——这是下课预备铃。当“丁零零”的下课铃声响起时,亲爱的孩子们,走,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跳大绳、踢毽子!推倒自己曾经砌的墙——成长不设限,凡墙皆是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上一篇: 造一个“联结”的时空
下一篇: 第一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