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

作者: 林凡瑞

那时候,我们的乡间学校是相当开阔的,好大的一块场地,立着几排极有沧桑感的瓦房,那便是教室了。泥土院墙总是耐不住风雨的侵蚀,早已坍塌得不成模样,斑驳残缺了——却是扩充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轻易就可看到那炊烟袅袅的村庄,泥土道上络绎不绝的行人,还有那芦苇飘香、流水潺潺的弯弯河流……

校园永远是生命的载体,那些生生不息的草木绿植,给学校平添了几分生机。岁月更迭,它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伴着我们成长。杨树、榆树、柳树、槐树……杂样儿的林木,高高矮矮,粗粗细细,围着校园因地而生,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风景线。尤其是校园一侧的那片夜潮地,土质肥沃,成了树木竞相葳蕤的伊甸园,挺直的树干、葱茏的树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然而,最是惹眼、最值得怀念的还是那棵悬铃木!那棵悬铃木就长在我们教室门前不甚远的地方。那棵树长得很粗壮,我们伸开双臂去抱它,两手很难搭在一起;那斑驳陆离的树皮像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沟壑纵横,干涩粗糙,给人一种沧桑感;那树冠竟也是一个大手笔,一幅浓墨画似地幻化着一片天,枝桠交错,虬枝盘曲,把我们教室的屋顶遮盖了个遍……

这是一棵算不上“唯美”的树,它没有挺拔的躯干,也没有婀娜的身姿,它似乎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生,而是随性而为、自由地生长,它遵从自己内心的需要,不刻意追求什么。它生长到一人多高的时候,就任性地分出四五条粗壮的杈来,毫无规则地伸展到四面八方,歪歪斜斜,横七竖八,形成一个庞大、错乱的体系,称不上紧凑,也算不上有韵致,远远望去,倒有些像歪着脖子的神兽了……

我们初来学校的时候,就被这棵奇形怪状的大树吸引住了。于是,就都观望,就都搂抱。而这棵树,在当时我们这地方是稀缺树种,我们又是很少迈出家门的乡下娃,没见过多大一片天。记忆里,无论是行道树还是庭景树,好像都未见过它的身影,于是就愈加好奇,猜测这是什么树。有的同学说:“谁知道呢,干脆叫它歪头树吧。”同学们都笑了,就学着他管这棵树叫“歪头树”。

大概是入校的第二天吧,班主任杜老师就招呼我们坐在大树下,像是要讲什么故事了。可是,杜老师没有讲故事,倒是夸我们对大树有好感,有培养自我观察和想象的能力,然后就问我们说:“同学们初来乍到,是不是还不知道这叫什么树呀?”我们都连连点头,只有一个同学刚要开口说“叫歪……”就被我指头一戳,立即刹车了。杜老师很严肃地说:“不知道我叫什么不要紧,不知道这棵大树叫什么关系就大了,因为它是我们的‘校树’呀,据说是一位老八路从南方带来的一棵小树苗,栽在这地方留作纪念的。”这样一渲染,历史的厚重感就来了,就让人愈想知晓它叫什么名字了。

杜老师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高手,他说:“好好看看这棵树,就该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了。”我们纷纷抬头看,看到的依旧是歪着头的树冠、被风吹拂得沙沙响的树叶,思维的火花仍然没有碰撞出来。最后杜老师只好拉了拉那根绳子——那是一根铃绳。偌大的一个树杈上挂着一个圆圆的铜铃,将绳子一拉,铜铃“当当”响起来,开始发号施令了,上课或下课,全凭它指挥。

估计树的名字一定与铃铛有关联了,我试探道:“老师,应该叫‘悬铃木’吧?”事实上,我刚要说“悬铃树”,话到嘴边,竟神不知鬼不觉地说成“悬铃木”了,没想到歪打正着,该要受老师表扬了。

杜老师瞪大了眼睛,夸张地向我竖起大拇指:“哇呀呀,你个林凡瑞呀……据小学老师讲,你是一个‘作文高手’,想象力很丰富,确实名副其实呐。现在你升入中学了,需要更上一层楼啊……”

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曾说过,人们喜欢的不是被给予的奖励本身,而是奖励增加的感觉。确实如此,我被老师一阵夸奖,自豪感登时上来了,感到热血沸腾了,当同学们都将羡慕的目光投来时,我的脸上热乎乎的。

杜老师笑着说:“这棵树确实就叫‘悬铃木’,但不是因为我们把铃铛挂在上面而得名的,只是我的想当然和乱联系罢了。但能给同学们一点启发就足够了,我总是想,悬铃木上悬铜铃,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呀。”我们都觉得杜老师很有趣,他的联想力,他的幽默感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我,更是被他激起了学习的激情,特别爱听他的语文课,作文也很用心写,后来我写出的《好大一棵树》还被杜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

于是,我们就知道了这树叫“悬铃木”,悬铃木上高悬着一个圆圆的铜铃铛,上课的时间快到了,老师就匆匆直奔悬铃木,将绳子一拽一拽,那清脆的铜铃声就如同清冽的泉水,向四面八方流淌而去,荡漾在我们心灵的深处,让我们得以警醒,得以舒缓……

时间一长,我们的胆子就大了,觉得那铃很好玩,就偷偷去悬铃木下拉一拉铃绳,制造一番混乱,让人乱了阵脚。这真是不知好歹的所作所为,如同“谎报军情”一样性质恶劣。班上那个捣蛋鬼小龙竟还边拉铃绳边喊:“当当当,上课了,老师的鼻子碰破了……”

杜老师正夹着书本往教室里走,一下就发现了制造恶作剧的小龙,我们都在身后捂着嘴笑,等着看小龙的笑话,都说小龙撞到枪口上了,不挨一顿剋才怪呢。没想到杜老师竟只是条件反射般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似乎想试试是否真的碰掉了鼻子。我们都偷偷笑起来。杜老师让小龙走到他身边,说:“怎么了,你希望我的鼻子碰破了?那谁来给你们上语文课呢?”小龙局促地站在那里,红着脸直挠头。

上课的时候,杜老师就拿小龙来说事,他说:“小龙想让我把鼻子碰破呀,估计同学们是不会同意的(大家一阵哄笑)……这样说来,我比鲁迅还要厉害了,鲁迅说他住的地方比较暗,所以经常碰壁,结果把额头和鼻子碰矮了,也不至于碰破呀,我却被碰破了,这说明了什么?大概说明我行者如风?或许是我太鲁莽,横冲直撞?”杜老师笑了,我们也笑了。

杜老师又考验我们的注意力,他问我们:“你们只知道去乱摇铃,知道摇铃的技巧吗?”我们都摇头,也好奇,杜老师说,“当当,当当……这是预备铃;当当当,当当当……这是上课铃;当、当、当……这是下课铃。会听的听门道,从铃声的节奏感上可以听出是预备铃、上课铃,还是下课铃。”我们都愣住了,原来世事洞明皆学问,而我们都是无心的孩子,竟忽略了这么多细节。

说来也怪,这之后,我们再也不去乱摇铃了,生怕摇错了让人耻笑,更关键的是,铃声就是命令,如此严肃的事情是不能乱来的,我们应该做个守规矩的孩子。

说起调皮捣蛋来,小龙还算不上一号人物,欢欢才算得上第一人。欢欢是那种缺乏定力的同学,好动——嘴动、腿动、胳膊动……总之吧,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消停的时候不算多。那年头的孩子都是贼精贼精的,对待老师的态度总会因人而异。杜老师是班主任,在他上课的时候,欢欢还是守规矩的,在其他老师上课的时候,他就像是变了另外一个人,嘴尖皮厚的样子让人难以招架。

有一天上数学课,欢欢蹲在课凳上弄出那种“猴蹄八爪”的怪模样,数学老师批评他几句,他竟一溜烟蹿出教室,不见了踪影。数学老师还是一个没结婚的姑娘,总是显得有些稚嫩。她出了教室,放眼望去,视野之内未见欢欢的身影,急得差点哭出来。

后来杜老师过来了,在了解完情况之后,就帮着数学老师寻找欢欢。人往往犯从同一个视角看问题的错误,当两个老师总是平视的时候,欢欢怎么也不会进入她们的视野,而当数学老师换了个视角开始仰视的时候,欢欢终于出现了,这个捣蛋鬼不知道什么时候爬到树上去了。

说那树梢直插云霄有些夸张,但高过屋顶却是事实。数学老师向我招招手,示意我扛出扫屋灰的长竹竿,似乎要让我用竹竿戳树枝把他吓唬下来。杜老师捂着嘴巴,示意我们说话和动作要放轻,他小声说:“千万别让他受惊,容易摔伤……”杜老师让我去他办公桌上拿来两个包子(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杜老师的午饭),然后轻声对欢欢说:“欢欢,你是饿了吧?你是想上树摘果果吃吧?悬铃木的果果不好吃,快下来吃这两个包子吧。”欢欢是个没娘的孩子,饿肚子是经常的,但他似乎怕挨杜老师的剋,依旧犹犹豫豫不敢动,杜老师再喊,“我们是不会打你的,只要你保证以后别再爬树了,爬树是很危险的……”

欢欢终于抱着树杈往下滑动,杜老师一再提醒他慢些、再慢些。当欢欢平安着陆的时候,杜老师一把将他揽在怀里,一手拍着他的肩膀,一手递给他两个包子。欢欢张大嘴将包子咬了个洞,开始狼吞虎咽起来。不知怎的,这场景竟把我看出了满脸的泪水。数学老师惊魂未定,颤抖着声音说:“欢欢,你咋就爬到悬铃木上去了呢?真是吓死我了呀……”说着说着,也不禁流下泪来。

这个惊险事件过去之后,杜老师就经常拿着这棵大树说事,比如,树是用来观赏的,不是用来攀爬的,爬树是一项冒险运动……有一天,他把我们叫到大树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看这棵大树盘根错节,长得这么茂盛,靠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靠蒸蒸日上的那股精气神,有人说靠的是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杜老师夸赞我们有思想、会思考,他说:“我认为,树要成长,有定力是至关重要的。它生在此,长在此,即使条件多么恶劣也从没有挪动的打算。它从来都是坚定不移地生长着,不抱怨,不悲观,往下深扎根汲取养分,往上多生枝、多长叶吸收阳光,它默默地强大自我,慢慢长大成材……”

杜老师的话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他表面上说的是树,实质上说的是人,我们都在杜老师“托物言志”的话语里得到滋养,本分了许多,尤其是小龙、欢欢这样的调皮学生,也渐渐有了定力,不再那么调皮捣蛋了。

《论语》里曾子说过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杜老师说,一个人就要像曾子所说的那样,做个大气刚毅的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背负的担子很重,前面的路也很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杜老师的话略显深奥,但是用今天的眼光来打量,却无疑是功德无量的教化了。是的,人无大志不行,人无毅力不成。这些道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实践中得到了极好的验证。我至今还记得,暑热天气,杜老师在浓荫匝地的大树下给我们讲课的情景,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视野又如此开阔,那是一种怎样的旷达!杜老师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箴言典藏,正式讲课之前,他又讲了一个孔子的故事“热身”:孔子周游列国,在经过宋国的时候,曾在宋国国都的一棵大树下给弟子们讲课,宋国的司马桓魋很讨厌孔子,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大树砍倒,间接地告诉孔子:在这里我们是不会让你有立足之地的。面对桓魋的恐吓,孔子丝毫没有害怕,而是镇定地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是说,上天生下了我,我担负着拯救苍生的使命,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杜老师讲得抑扬顿挫,配上丰富的表情,并辅以夸张的肢体动作,真是声情并茂了,因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受益终生。

白驹过隙,岁月匆匆。事过几十年,物是人非,我们都早已长大成人,各奔东西,忙着自己的事业。儿时的许多记忆也都在生命的河床上悄然消逝,而让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是故乡校园里的那棵朴拙而雄浑的悬铃木,以及在大树下发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还有那善良、勤恳的杜老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总是想,杜老师如何不似那棵古朴的大树呢,灵心慧性,坚韧顽强,活力四射……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湾林学校)

责任编辑 成 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