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回答一个问题,我通过了正高级职称评审答辩

作者: 李兴茂

2024年12月,我参加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答辩,在教室多媒体突然死机的情况下有惊无险,仅回答一个问题,就通过了答辩。现在我复盘答辩过程,主要是对自己做一个总结,也希望对准备参评高级、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们有一点启发。

答辩分两个环节,讲课(说课)与答辩。讲课是从自己已报定的6篇备讲课文中随机抽取一篇,我抽到的是3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按规定将自己预先备好的两千字的工作总结、两千字的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专题汇报,以及抽到课文的教案分别呈交给3位评审专家,然后将U盘插入答辩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当时U盘打开了,但当我点击课件时却出了故障,屏幕一片白,课件打不开。工作人员看到后上来帮忙,但还是未能打开。这时一位女评委问我没有课件能不能上课,我当即回答:完全可以。当我正要讲课时,中间的一位评委(可能是组长)却说:“你不要讲课了,直接回答问题。”我说:“好!”他就问:“你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如何落实新课标关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的?”我稍作思考后答道(以下内容源于事后回忆,与答辩现场的回答大致相同):

感谢您的提问。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四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我认为,任何一个有良好职业素养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设计一定会瞄准这四大核心素养,只不过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甚至可以这样断言,一个有自觉专业意识的语文教师,在这些理念还没有提出之前,也是凭着自己的专业本能在这些方面发力,等到看到这些核心素养的理念条文时,他/她很可能会心地一笑: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吗?

具体到我对《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我是这样考虑的: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我主要着眼于其简约的白描手法和质朴的语言风格怎么使这首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诗作获得了感动人心的力量。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我将和学生探讨如何看待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归田园这一抉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向田野躬身,也不向权贵低头,这种风骨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我们由衷敬佩。但也要看到,官场有邪也有正,有很多人怀着济世救民的强烈使命投身官场,他们的人生正如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正气歌”,官场多一个好人,就会多一份正义。我们既要尊重陶渊明,也要理性辩证地看待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官场在有骨气的陶渊明眼中是“樊笼”,但在同样有骨气的诸葛亮、魏征、范仲淹、于谦、海瑞眼中是实现抱负、报国济民的“舞台”。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我将引导学生一起探究本诗的格调之美和作者的人格之美。在文化理解与传承方面我将和学生一起重点探究陶渊明对中国田园诗的独特贡献和他“不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对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深度影响,并且将这一点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

对这首诗我还设计了一个重点问题,就是本诗对学生写作的启示意义。很多同学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写作一定要写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物,他们不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也不善于关注并积累平凡生活中的素材。但陶渊明这首诗所写对象全都是平凡生活中的意象:南野、园田、方宅、草屋、榆柳、后檐、桃李、堂前、狗吠、鸡鸣、深巷、桑树颠……但这些意象组合到一起,却仿佛是一位绘画大师用寥寥数笔勾勒出的一幅清新淡雅而又生机勃勃的水墨烟村图,简直美不胜收,令人悠然神往。我想通过本诗让学生树立一个观念:作文题材有大小,但境界不因题材分高低,小题材完全可以写出大文章,核心在于具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平凡中的美,有一颗慧心,能将“土得掉渣”的素材化成一串串闪亮的文学珍珠。比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了一位社会底层的普通农村劳动妇女苦难的一生,但她善良温暖,爱心满满,用博大的母爱彰显了人性的纯美和高贵。这首诗语言质朴,章法自由,连诗歌常见的押韵都没有,但动人心弦,感人心魄,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令人感同身受,难以忘怀。

我还想向各位专家汇报一下我的一个教学追求,就是“一课一得”。我认为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他们的小学和初中语文老师一定教会了他们不少鉴赏课文的方法,很多文本的妙处学生自能领会,高中教学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应该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某篇作品最典型的地方,重锤敲打,重点突破,如《陈情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说理艺术,《琵琶行》情采俱佳、出神入化的音乐描写等。这样单篇教学虽然只突出一两个点,但多课结合起来看,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都先后照顾到了,且任何一点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有切实的收获,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语文课堂应该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探讨,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有一句话:“如果你教了几年语文,学生不爱读书了,那么你就是语文的罪人。”我非常赞同黄老师的话。学生如果爱读书,就能解决语文学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问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都不会低。《归园田居》是组诗,共五首,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让学生上网搜到其他四首诗,进行“群文阅读”,并在班级分享阅读心得。我的回答完毕,敬请各位专家指教。

我答完后,还是中间那位专家随口问道:“你现在带什么课?”我说:“带高三语文。”他就跟左右两位专家交换了一下眼色,说:“那就到此为止吧。”

这就是整个答辩过程。我对当时的答辩是比较自信的,但结束后细想还是比较担心,因为上课这个环节完全空缺。如果分别打分,那答辩再好恐怕也弥补不上。我回单位后把我的疑虑向一位同事说了,他说:“评委的水平高着呢,你说上几句话他们就能听出你的真正实力,答辩是综合评审,不在于所有环节都完整。”好在最后我通过了答辩。

简要说一下这次答辩给我的启示:

一是答辩前准备得越充分,答辩时就会越镇定,越自信。整个答辩过程,我前期没有感觉到紧张,虽然多媒体出了状况,但在答辩环节仍旧一点也不紧张,从容应对,甚至可说是自信满满。

二是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文本去参加答辩。按规定,需要选择6篇课文,我选择的课文有5篇自己能熟练地背诵下来,分别是《沁园春·长沙》《琵琶行》《归园田居(其一)》《师说》《阿房宫赋》;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虽然背不下来,但我对它有自己独到的解读,我曾将这一课的“课堂实录”整理后投给《语文学习》杂志,并被刊用。我认为答辩确定篇目时一定要发挥所长,将自己教学最能出彩的地方进行充分的展示,以便获得评委的认可。评委都是组织机构精心挑选的专家,他们大多目光如炬,答辩人任何的偷懒和疏漏都难逃他们的法眼。

三是用一生来备好每一节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举了这样一则教育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的教师和视导员听得入了迷,甚至忘了记录。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问这位历史老师:“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 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老师说:“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22年前我在天水买到《给教师的建议》这部38万字的教育名著,看到这个案例后,十分感动,一直铭记在心,并心向往之,慕而行之。这个案例在该书的第7页。

(作者单位:甘肃通渭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