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一线教师如何践行教育家精神?

作者: 袁磊 卜庆振

在德育层面践行教育家精神,已经成为一线教育的共识。但如何在课程与教学层面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其实,自古以来,像孔子、陶行知、朱自清、李吉林这样的教育家,无不是从一线的课程与教学实践出发,将自己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观落到实处的。作为新时代的一线教师,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们可以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践行教育家精神。

一、课堂教学: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课堂是一线教师的主阵地,自然也是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最关键的场域。新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育人目标,正是启智润心的鲜明表现。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涵盖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诸如“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一线教师将抽象的核心素养与学生学习的具体知识、技能相结合,转化为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和任务。

2022年以来,山东省泰安市推出思政教育“首课思政负责制”,各学段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提炼出了具体到章节的育人点,这些育人点有助于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内容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2019年版)第二单元以“革命情怀”为主题,编选了《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等文章。育人手册建议,此单元的教学应搜集并展示革命先烈英雄故事,引导学生不忘历史,牢记英雄嘱托,珍惜并呵护好现在的和平美好生活。鉴于这一单元教学进度临近国庆节,我们设计并组织了雏鹰假日小队研学活动“我们家的百年巨变”。活动情境任务如下:

一个家族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一百年来,中国大地的风云巨变,千万家庭的安康富裕,正是中国繁荣发展的最好见证。利用国庆假期,采访自己的祖辈和父辈,了解家族近百年来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撰写一篇以“我们家的百年巨变”为主题的文章,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具体要求如下:

1.使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描写家族近百年的整体变化,又具体刻画每一个重要时间点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或重要物件,也可以描写反映家族变化的重要景物。

2.至少描写三代人见证的变化,包括自己、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曾祖父母在世的,也可以采访和了解他们见证的变化。

3.家族中如果有参加过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等战争的人,可以重点写写他们的故事。参照《狼牙山五壮士》的写法,刻画好个人形象,并查阅相关战争的资料,概括性表现群体的形象。也可参照《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写法,通过描写环境和心理活动衬托人物的精神。

4.描写反映家族变化的重要景物时,可模仿《七律·长征》的写法,有总有分,有整体有局部。

5.描写家族重大事件时,可以模仿《开国大典》的写法,刻画家族中的重要典礼或仪式,如婚礼、祝寿礼等,通过整体和局部来描写场面,并注意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6.描写家族中的重要物件时,可以模仿《灯光》的写法,写出物件背后的故事和象征意义,表现老物件背后的家风传承。

7.拍摄三到五张采访照片,也可拍摄家庭环境变化的照片或者重要物件的照片。

国庆假期,学校家委会自发组织家长、学生走进东平街道张庄村和塘坊村,寻找乡村振兴带给乡村的变化。在张庄村,亲子们参观了五处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民居。最早的一处民居修建于1931年,是1957年的一场洪水中村内唯一遗存下来的房屋。有一处主题为“三子从军”的民居,展现了近百年的几场重大战役,体现了小家庭与大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脉相连。一处20世纪80年代的婚房展出了录音机、缝纫机等富有时代特色的生活用品,展现了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的过程。张庄村大队门口,有五块台历石雕,展现了农村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张庄村老书记为亲子们介绍了村庄经历过的艰难岁月,讲述了村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自2017年以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村庄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19年,村庄借助典型民居建成民俗基地,不忘初心,留住乡愁;2021年,基地服务再升级,推出更为深入的乡村文化旅游与研学服务。

庞芷涵同学在采访后写道:

奶奶说,他们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电灯,甚至不知道电灯是什么东西。晚上要是想学习,就得点蜡烛,有时候连蜡烛都用不上,只能到月亮下借着月光读书。爷爷对我说,他们小时候都吃不饱饭,有时饿得去吃树皮,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吃馒头,而且还不是白馒头。妈妈对我说,以前的家很小,只有一两间房,无论干什么都在一间房子里,比如吃饭、睡觉、学习都在这里。现在我们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我们有宽敞、明亮的家,而且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还有方便快捷的代步工具——汽车。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再到我们生活的年代,才过了多长时间,就有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一线教师的引导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因材施教。以评价方式为例,新课程倡导全过程评价,其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能促进学生学习,又能为日常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提供重要支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考虑分层教学。传统的分层教学,往往先给学生分A、B、C等层级,然后布置不同层级的任务,这样的分层,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极有可能在分层任务中限制和固化学生的发展。借助过程性评价中的分层评价标准,教师无须对学生进行分层,而是在所有学生完成同一任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力发展的现有层级,借助评价中的行动提示词(包括先完成任务的同学给予同组未完成任务同学的提示),帮助暂时落后的同学努力达到高于当前认知发展水平的新层级,从而实现让评价引导学生发展的目的。这样的因材施教,可以促进每个层级的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科学研究: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主阵地,那么科学研究就是一线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验田。比如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岗位上从教五十余年,专注于情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她的教育家精神温和而持久,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不懈的追求,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一线教师的科学研究,不必求大求全,贵在求真求实。一线教师的科学研究可以从遇到的真实问题入手,也可以从落实新课程的关键词入手,还可以从时事热点、地方资源入手。

笔者(卜庆振)最近正着手的“双减背景下少先队实践活动研究”项目,就是基于新课程的关键词和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提出的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可以将班团队活动与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时统筹使用。为何将班团队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时统筹使用?统筹的仅仅是课时层面吗?统筹什么?如何统筹?这些都是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在新课程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梳理文献与结合实际是基本操作。笔者梳理文献后发现,课程方案建议“课时统筹”而不是“课程融合”,首先是基于各门课程各自的独立性,同时可以关注不同课程在主题、内容方面的结合之处,便于学校整体规划,也便于教师组织实施。课时统筹未必可以减少总课时数,但可以将常态教学和课后服务相结合,是落实“双减”政策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尝试将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时统筹使用,分散安排,并借助多课时连排,实现部分主题、内容的深度整合。其中,少先队常规课程由学校大队辅导员二次开发,中队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担任)实施;班会作为校本课程中的一门,由学校德育处开发建设,班主任二次开发和实施;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和少先队课程结合部分外,由劳动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实施。

分散设计的课时有助于班团队活动的常态化实施,而每个月安排一次班团队活动多课时连排,则为项目化实践提供了时间保障。在实践层面,我们将少先队活动中的“开展红领巾志愿岗服务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做个养绿护绿小能手”等活动相结合,设计了“校园养绿护绿小能手”项目。该项目安排一个下午三课时连排(或者将其作为学校劳动周的一个主题),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实现了多学科协同育人的新成效。

三、社会实践: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家精神,就体现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核心理念与实践上。一线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不应局限于学校,还必须考虑社会实践之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一线教师如何开展社会实践呢?从乡土出发,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服务社会是一条有效的实践路径。

山东省东平县尚庄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其前身清泉书院位于尚庄村西南清泉山前,原本是清代的一所小学堂。然而,在饱经风雨之后,这座学堂早已沦为一片废墟。2019年,社会热心人士姜先生在学堂旧址复建了部分房屋,作为公益场馆供大众使用。笔者(袁磊)得知消息后,积极与姜先生对接,将复建后的清泉书院打造成为尚庄小学第二课堂。姜先生邀请了当地文化学者担任义教老师,联系公益协会募集笔墨纸砚等物资,利用节假日时间为周边乡村儿童提供传统文化研学服务,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免费学习书法、剪纸、泥塑等传统文化课程。在义教老师的带动下,学校、社区、社会多方携手,清泉书院“复活”了,变书院为学堂,乡村儿童在这里研习传统文化,赓续了一份文脉,助力了乡村文化振兴。

据专家考证,英语中“学校”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中的“闲暇”。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闲暇是德性养成的基础,因为只有从生存必需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人才能自由地追求德性和知识。而中国文化典籍《大学》则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不能让自己和学生始终处于忙碌和焦虑的状态之中。广大一线教师可以依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践行教育家精神与落实“双减”政策结合起来,不仅要明确能做什么,更要知道不能做什么,守住底线,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幸福生活。

【本文系山东省少先队重点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少先队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编号:2023ZZ054)阶段成果,山东省泰安市教科研课题“东平段沿黄河研学旅行资源开发及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TJK2023GHZ23)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李吉林教育思想基本特征与情境教育研究拓展空间[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6):16-20.

[2]丁明宽.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41-47.

[3]张兰.亚里士多德的闲暇思想及其对当代闲暇生活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4):14-17.

(作者单位:袁磊,山东东平县东平街道尚庄小学;卜庆振,山东东平县第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