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向导,美的使者
作者: 曹礼霞 蒋岭在洪蓝街道中心幼儿园,“小凤凰农场”一步一景,各类花、草、果木种类繁多,欣欣向荣。在农场里,种什么、怎么种都是由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商量决定的,真正满足幼儿对自然的探索需求。幼儿园还有饲养屋,孩子们可以与小动物亲密互动;有森林运动场,吸引众多鸟类筑巢栖息,孩子们可以用画笔记录;有月牙形的雨水花园,孩子们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再利用,切身感受生态教育理念……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提供了深厚土壤。在此基础上,洪蓝街道中心幼儿园引导幼儿通过画图、口述的方式(孩子们识字不多)创作童诗,并对他们在活动中创作的图画、口述的诗歌(用录音笔记录)、依据古诗词创编的顺口溜等内容进行了收集、归类与整理,最终形成大班毕业之际的合集《园子里的小诗人》(含儿歌、童谣、儿童诗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克教授(美国诗人,科克儿童诗歌教学法创立者)曾这样说:“相信儿童能写诗,尽可能使儿童感到写诗很容易,很愉快、很兴奋。这意味着:要用思想去激发儿童寻找诗题、寻找诗歌的格式,促使儿童摆脱无用框框(拼写、语法绝对正确),赞赏他们写的诗且在随后朗诵诗歌时表扬诗里写得很好的地方,帮助儿童了解好在哪里,并鼓励儿童写更多的诗。”[1]儿童诗创作活动旨在引导儿童朝着“善”的心智与“美”的心灵发展,从而让“善”与“美”成为儿童成长中的“艺术品”。
一、相信“生活”
在一般人看来,幼儿园只是孩子们玩耍的场所,这是一种认知上的误区。幼儿园也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行的自然和社会知识传授贯穿于每日的活动之中。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也是一个个的“生活体验”,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幼儿所写诗歌的内容也正契合此一阶段的语言系统,符合“生活再现”的原理,特别能与他们在幼儿园一系列学习、生活的趣味与快乐联系在一起。
摘棉花
王亦禾
棉花一朵朵,轻轻的,软软的,
摘一朵放手心,就像白云落手里。
白云飘飘,棉花高高。
七星瓢虫和我一起躲猫猫,
惹得棉花宝宝哈哈笑。
摘棉花是丰收的象征,不单单“我们”开心,七星瓢虫也在凑热闹,只是生怕被“我们”逮到,只好“一起躲猫猫”,一起“哈哈笑”。“摘棉花”的选材很小,但却来自孩子在幼儿园真实的生活场景。本首诗语言简单朴素,充满了童真童趣,“哈哈笑”“轻轻的”“软软的”透露出幼儿内心的那份“直白感受”。整首诗读罢,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充满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幼儿喜欢采用“飘飘”“高高”“轻轻”“软软”这样的叠词,表达在摘棉花这样的幼儿园活动中体验到的快乐。白白的棉花如同白白的云朵,这是孩子的直观认识,但又具有丰盈的诗意:棉花堆得“高高”如同白云在高高的天空“飘飘”。同时,抓在手里的棉花有如“白云落手心”,就像“我摘了一颗星星送给你”一样带给幼儿特别的欢乐。
沃肥歌
叶芊朵 陈心源
水果皮不要扔,小刀切一切,
一块一块放瓶里,加点水,加点糖,
盖盖紧,放放好,还要记得放放气。
不然就要,砰!爆炸!
沃出肥水一瓶瓶,泥土妈妈肯定最欢喜。
洪蓝街道中心幼儿园是一所乡村园,乡村的资源无处不在,也时时被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在孩子们的心里扎下了根。“沃肥”是农活里的“日常”:通过将废弃的菜叶、果皮等垃圾进行腐烂、降解形成堆肥,让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营造有效的垃圾分类。“沃肥”不仅是农事活动,也是环保行动,还是孩子们可以开展的劳动课程。叶芊朵、陈心源两位小朋友的《沃肥歌》也是基于以上活动而生成的:“加点水,加点糖”“盖盖紧,摆摆好”一系列动作呈现了沃肥的程序,“松松盖,放放气”则是检验收获的环节。
当前幼儿的生活(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镇)圈子无疑有些狭窄,但他们所眼见的不见得有缺失,其所熟悉的场景主要由两大类构成:一类是自然物质,比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一类是生命物质,比如动物和植物。孩子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也情不自禁地让这些素材流淌于笔尖,除了以上的《摘棉花》《沃肥歌》,还有胡柠扬、李雨泽的《大脚丫池塘》,缪霆川的《掉队的大白鹅》,汪希玥的《神奇草药田》,沈天宇、马子龙、翟瑾桐的《赶鹅》,魏依然、张梦娜、孙宇乔的《去榨油》,毛一群《拔草》,胡柳彦《喂小鸭》,无不还原了日常的幼儿园生活。
二、顺应儿童天性
幼儿的心理是天然的,有着原始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幼儿对声音很敏感,特别是对声音的变化有较大的敏锐度,创作出来的诗歌往往体现出有趣的音韵特点,读来朗朗上口。比如《雨水花园》的“小雨点,落下来”“天气热,也不怕”,《竹篱笆》的“小竹子,排排队,敲一敲,扎一扎”,《树下音乐会》的“唱一唱、跳一跳,拍一拍、敲一敲”等,都表现了音韵的魅力。假以时日,当幼儿的知识、阅历得以丰富、拓展,他们在创作诗歌时就不会再单单关注音韵,而是会开始注重内容,甚至会营造一种有趣的意境,写下“有意思”的诗歌。
风的魔力
谷定安 芮诗琪
这里的风,是甜甜的,
是满墙风车茉莉的花香,
是桃园的果香,是小农场的瓜香。
这里的风,是有趣的,
风车转起来,彩带飘起来,
还能让泡泡吹得大大的。
风,是自然界常见的事物,但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幼儿对于“风是什么样的”充满了好奇,也一直在心中建构对于“风”的认识,追寻风的来龙去脉,观察它的神奇特征。“风车”“彩带”是通过眼里看到的事物去表现肉眼看不到的事物,表明作者已经具有一定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泡泡吹得大大的”,初读觉得奇怪,仔细品味之后又觉得很合理——“泡泡”是幼儿才会关注的事物,通过“泡泡”来写风,纯属一片童真,这是只有幼儿才写得出的句子。
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中提出儿童教育“务在顺应自然,助其发达,歌谣游戏,为之主课”。幼儿园里的茉莉香、果子香、瓜香在空气中飘散、蔓延,经过幼儿感官世界的捕捉,变成了“这里的风,是甜甜的”,这样的诗句可谓天趣盎然,且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背后,是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顺应自己的天性,从自己未受知识、文化浸染的感官出发,直接抒写自己内心那份对自然、对幼儿园的深切感受。
竹篱笆(二)
谷定安 缪霆川
竹篱笆对着小鸡小鸭喊:
快进来,这里有许多新鲜的蔬菜。
瞧,还有一朵花儿也想挤进去看看。
诵读这首诗歌,一幅故事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一座有着篱笆墙的园子,里面栽种的蔬菜都已到了收获季。小朋友扶着篱笆墙看着绿油油的蔬菜,内心非常喜悦,忽然听到小鸡小鸭在篱笆墙外“叽叽”“嘎嘎”的叫唤,似乎是嘴馋那一棵棵鲜嫩的蔬菜。小朋友们拉开了篱笆门,结果爬上篱笆门的喇叭花抢先滑了进来,一个“挤”字不单单写出喇叭花的形态,还生动地将满园的丰收景、小朋友的欢乐情展现于眼前。
顺应幼儿内心的诗歌画面还有很多,比如毛睿轩、付安晴的《下雪了》,张乔、姜逸宸的 《水杉林》,朱梦冉、赵沫然的《会画画的树》,魏翰林的《光影游戏》,杭祺的《装得下》《多彩的幼儿园》……
三、关注“成长”
洪蓝街道中心幼儿园遵循自然教育理念,从自然、生活、艺术三个维度着力挖掘美育特色内涵,引导幼儿参与到幼儿园自然资源式生态园、延伸拓展式种植菜园、生态环保式“美育森林”的养护活动中,致力于培养自信、向上、温暖、灵动的新时代中国儿童,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幼儿心中自然生长。
《园子里的小诗人》里的每一首诗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如同唱歌、游戏、画画一样,写作儿童诗也是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挥听觉、触觉、嗅觉、视觉等感官系统,努力成长的一种形式。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学会诗意地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就会发现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心会变得柔和起来,变得敏于感受幸福与苦难,因而更有正义感,更富同情心——这是丰富的心灵世界,诗歌就是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这个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2]
再见,小路
陈悠然
今天,是我们最后一次手拉手,
最后一次走在园子里的小路上。
再见了,表演走秀的青砖路;
再见了,创意拼搭的轮胎路;
再见了,蚂蚁搬家的树皮路;
再见了,棋艺比拼的磨盘路!
进入幼儿园标志着孩子从家庭向外跨出了第一步,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而幼儿在规则意识、情感情绪等方面的成长,是通过“表演走秀”“创意拼搭”“棋艺比拼”“蚂蚁搬家”等游戏和活动实现的。一次次的“再见”自然地表现出幼儿对幼儿园生活、老师的不舍,对成长历程的深刻记忆。“青砖路”“轮胎路”“树皮路”“磨盘路”将成为幼儿往后“人生路”的奠基。因为这些经历,幼儿们才写出了这些诗歌,因为诗歌,幼儿们定能走好未来的路。正如诗人圣野所言:“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我的幼儿园
杭祺
我的幼儿园很大很大,
装得下农场,装得下小河,
装得下蓝天,装得下我们的童年。
我的心很小很小,
有趣的游戏,开心的活动,
美丽的老师,装也装不下。
这首诗显然借鉴了陈科全的《眼睛》。一连串“装得下”带出了幼儿对“很大很大的幼儿园”的一景一物留下的深刻印象,而“很小很小的一颗心”“装也装不下”,则说明在作者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中,园里的游戏和活动实在太丰富了,老师关心、照护自己的美好记忆实在太多了,那一颗“很小很小的心”装不下。而“装也装不下”又恰恰从另一方面说明作者的心里装满了对老师、对幼儿园生活的真挚情感,甚至满得溢出来了。由此也可看出,儿童诗创作活动给予孩子们善的引导、美的记忆是何等深刻。
参考文献
[1]刘芳.教儿童写诗──美国科克教授的儿童诗歌教学法简介[J].内蒙古教育,2000,(02):43-44.
[2]韦宏.论儿童诗歌对儿童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02):72-75.
(作者单位:曹礼霞,江苏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中心幼儿园;蒋岭,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