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健康精神叩问人生苦难
作者: 汪志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已然成为许多中国人心中的经典。通过这部作品,地坛这座一度被废弃的古园也成为无数国人的精神地标。当史铁生用内蕴丰厚的文字,将那些关于生死、亲情、苦难、命运等人生哲思注入记忆中的荒园时,中国当代文学中那扇朝内开掘的哲思之门被轰然撞开,属于史铁生的文学时代开始了。那一年,史铁生39岁,距离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已过去了近20年。而这部《扶轮问路》则是史铁生生前审定的最后一本书,距离《我与地坛》的问世也已过去了近20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在想,这看似偶然的一个个20年,到底对史铁生意味着什么?表面上看,史铁生是不幸的,在他59年的生命历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轮椅上度过,双腿残废、母亲早逝、尿毒透析……史铁生的人生实在是一出悲剧;但事实上,史铁生却通过不断阅读以及向内追问,在肌体生命不断萎靡的过程中,完成着精神上的蜕变和超越,成功开辟了一条向美向善的人生乐途,演绎了一出唯有智者方能了悟的人间喜剧。不信?翻到这部书的背面,那三行字不正是史铁生想要传递给世人的幸福密码吗?“身体无论强弱,快乐都是目标。而健康的精神,则不仅可以享受快乐,更能应对苦难。”闲言少叙,一起看看这位如尼采所说的“超人”的信与问,预言和妄想吧。
一、诗歌与宏旨
这部书的宏旨,其实从前言的那首打油诗中就已经透露出来了。从这首诗中,我读到了一种圆润的智慧、一种达观的自嘲、一种适性的潇洒,当然还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开始喜欢这部书,一方面源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另一方面或许便源于这首诗。尤其是开头那句“弱冠即扶轮,花甲犹问路。锋芒钝而折,迷途深且固。”令我心中陡然升腾起对史铁生的万千感慨与敬意。如果说《我与地坛》是中年史铁生对“人为何不必急于死”的冥思苦想,那么《扶轮问路》则是老年史铁生对“人到底应该如何活”的哲学叩问,这个过程料必要经历不少的痛苦和磨砺,绝无轻松可能。“曾问生何来,又问终归处。苍天不予答,顾自捉笔悟”两句则点出了史铁生写作的原动力,即通过不断追问,来参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偶成篇与章,任凭退与录。但得一二钱,隔街送药铺。钱本不足惜,命亦如摆渡”则以一种近乎戏谑调侃的语调,展示了史铁生真实坦荡的人生态度,他既能毫不掩饰依靠写作维生的现实需要,也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作品,自信作品中的思考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为什么史铁生能做到这一点,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回答,“方信有神恩,游心需乘物。修行复修行,永恒复返复”,他理解了人生的终极奥义,在永恒复返中以神在信仰战胜了身在欲望,从而对生命形成了高维度的洞察和观照,实现了精神层面的跃迁。
由此观之,这部书的核心就是基于对“哲学信仰和身在欲望”所形成的诸多哲学层面的多元关系问题的解答。从这部书诸多选文的题目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一点,譬如《放下与执着》《种子与果实》《身与心》《喜欢与爱》等等。从书中文章的体裁看,这部书涵盖了影评、随笔、剧本、微型小说、诗歌等各异的类型,多数作品创作于2007至2009年间,距离2010年史铁生与世长辞不过短短几年,因此也可以说,这部作品集呈现的恰是史铁生最成熟的文字、最深刻的思考。从作品的内容上看,这部书既有史铁生源于平常生活的哲思妙想,也有基于过往佳作名篇的整理回顾,如剧本《地坛与往事》就巧妙地采用了“想电影”的方式,以散文《我与地坛》、小说《老屋小记》和《我之舞》为基础,串联起了史铁生十余篇经典作品。基于上述原因,这部作品就带上了梳理、回顾和总结的意味。
二、密码与解读
这部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这么一句话——我的生命密码根本是两条:残疾与爱情。我以为,这也是读懂史铁生这部书的关键。何为“密码”?无非是解密的工具,读懂史铁生,要懂得残疾和爱情对于史铁生真正意味着什么。腰封这句话出自书中的第四篇选文《扶轮问路》,一篇回忆性质的散文。文章通过“轮椅”这一线索,回顾了史铁生身患残疾之后从父母、邻居、朋友以及妻子等处感受到的诸多温暖与关怀,令一开始深陷绝望的史铁生最后得以坦然而自信地面对命运的感人经历。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史铁生对自己的五十七年人生进行了追问与反思——“这五十七年我都干了些什么?”于是便有了“扶轮问路”这一颇具哲理意味的答案。然而,真正彰显史铁生思想力的,其实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史铁生将五十七年所有生命经历与感受熔铸一炉,以哲学家尼采“爱命运”的观点进行统摄,形成了“爱命运”即是爱上帝、“爱命运”也是爱众生等一系列超脱了一般世俗观念的生命洞察。因此似乎可以这么理解, 残疾给史铁生带来的除了苦难,还有对生命本质的智慧认识,而爱情给史铁生带来的除了温情,还有对善美灵魂的终极救赎。
或许因为上述原因,较之《我与地坛》,这部作品对生命苦难的描写淡化了不少,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冲淡平和而又不失生命活力的超脱,哲学的思辨力因而强烈了很多。如果说残疾与爱情是读懂史铁生的关键,那么这本书的开篇《太阳向上升起》则是走进史铁生哲学思辨场的入口。在这篇文章中,史铁生以姜文的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切入口,在哲学层面串联起了关于生命困境、悲剧意义、梦想价值、精神永恒等议题的分析思考。史铁生敏锐地抓住了《太阳照常升起》采用的倒叙手法,即在电影的结尾,两个年轻的女人在路尽头分别走上了完婚与为丈夫奔丧的不同人生道路,这恰是故事的开头,而在电影的开头,完婚的那个女人生活陷入了无聊和委琐,为丈夫奔丧的女人在发疯后随一条河流不知去向,这其实是故事的结尾。若单纯从叙事技巧上看,这无外乎文学故事常用的“设置悬念”,但史铁生却看出了其中普适性的哲学意味,即文中所说“精神之路永远面临这样的悬难——尽头,或没有尽头,尽头必至无聊,没有尽头则难免疯掉。”这便有了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并且人类在此种困境中似乎永远只能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因之就有了对悲剧的哲学诠释,即“悲剧,是任人多么聪明能干,也只能对之说‘是’的处境”。认识到这一点已然不易,但史铁生却并不满足于此,在文章中,他在认识到人生的哲学困境后,选择了直面困境,并寻求突围之道,从史铁生的一生来看,这恰是轮椅上的他所为之不懈追求的所在。在这篇文章中,史铁生的求索有了初步的答案,他受学者张辉在《德意志精神漫游》中所提及的“向歌德学习,在一个绝大多数人信仰不断‘向前走’的时代,如何同时关切永远‘向上走’的问题”的启发,提出面对人类困境的求解之法,即“人如何向上再次拥有信仰”,此处的信仰,并非宗教式的神明信仰,而是一种哲学式的神在信仰,即透过生命的象征意味,聚焦人生真善美的梦想,超越生理性的存在,使精神不断升华,形成对人生困境的智慧理解,成为如尼采所说的“超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问题,于是便有了史铁生的这部《扶轮问路》,“扶轮”是史铁生的人生现实困境,但又具有对人类困境的普适象征意味,从某种程度上看,人类永远无法摆脱困境,譬如衰老、疾病、死亡……恰如史铁生永远无法摆脱轮椅;而“问路”则是史铁生努力突破困境的方式,此处之问,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其实就是叩问何为永远向上的信仰以及如何拥有永远向上的信仰。有了这个抓手,阅读这部书的其他文章就更有方向感,看似松散的的文章编排架构,也就有了“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三、关联与思考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思考这部书可以如何与高中生建立联系。对于高中生而言,面对高考的压力和家庭学校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面对的人生困境其实同中有异,那种故事素材类所酿造的心灵鸡汤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疗救心灵的需要。而史铁生这部书的价值,就在于给他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即不依靠对传奇故事的渲染来博取大众的共鸣和同情,而是高举哲学思辨的旗帜,通过丰富的阅读和理性的分析,激发人们对人生困境的审视和反思,启发人们开拓出一条通往幸福的人生美路。因为困境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与史铁生就有了动机上的趋同性,即都在追求精神层面的突围,又因为史铁生的思考富含逻辑和理性,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的就不仅仅是浅表的情感冲击,而是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各种人生困境的有效的辩证法,即所谓“授之以渔”。譬如当学生面对学业上的压力和挫折对心理造成的冲击时,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突破?让他们读一读史铁生的《放下与执着》,让他们意识到有些执着其实是执迷,有些放下其实是逃避,唯有从“爱命运”的角度,“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才能真正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么一来,或可帮助他们重新振作。又譬如青春期的学生或许会不知不觉陷入恋爱的漩涡无法自拔。在繁重的学业和浪漫的爱情间,如何抉择是个大问题。史铁生在《喜欢与爱》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或可为他们指点迷津。在他看来,“喜欢”仅仅是“欲占有”,而“爱”则追求“愿付出”,“爱情”则兼具“爱”与“喜欢”。以此推论之,若两人追求的是真正的爱情,则会在占有对方欢心的同时,尽全力成全对方的梦想,相互扶持、彼此鼓励乃至共同奋进;而若一方追求的仅仅是片刻的欢愉,则表现出的恰恰是偏执的占有欲。以爱之名,求一己欢愉,至于所谓的责任和付出,自然是说说而已。
此外,若从学习议论文的写作角度看,这部书对于高中生而言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议论文写作的几个要点,譬如问题的发现、概念的阐释、分析的策略等,在史铁生《扶轮问路》这部书中的很多文章都有精彩的展现,值得学生仔细揣摩并借鉴。
对于史铁生而言,轮椅限制了他的行动,但并没有限制他的思维,他很善于从普通的生活细节处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譬如在《花钱的事》一文中,史铁生就从储蓄的习惯这一平常小事入手,提出了“钱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这一表层问题,进而通过不断地追问,提出了“人,终于怎样,才算是发展了和持续地发展着?”这一深层问题,从而最终回到对“如何让信仰持续‘向上走’”这一终极问题的回答。
又譬如一些同学总是不理解概念阐释到底对我们议论文的写作有何重要作用,在这部书《老好人》一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概念之于观点构筑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要展现的观点很复杂,可谓平中见深,表面上是探讨何为“老好人”,实际却是要向读者诠释“人定的规则”与“神的珍爱”间的关系,这三者从字面上看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史铁通过一组缜密的概念分析追问,还是很巧妙地找到了突破口:
1.无论是“好人坏人都说你好”,还是“好人坏人都看他们是另类”,这“好人”与“坏人”先要由谁和根据什么来认定?
2.那个“老”字,何故偏偏是加在了“好人”而不是“坏人”的头上呢——比如“老坏人”?
3.老好人的愧笑,愧于何因?
通过对上述概念分析追问,史铁生步步为营,逐层深入,最终得出了“唯神的珍爱是一切规则或律法的正当性来源”这一观点。
史铁生哲思文章的精彩之处还体现在其缜密的分析策略,他非常善于在分析过程中运用正与反、是与非、绝对与相对等角度,不断找到文章思路掘进的方向,形成极富思维美感的表述。譬如下面这些句子就是其中的典型:
1.不管上帝掷不掷骰子,人也不可能看清上帝的底牌。但看不清上帝的底牌,不等于上帝就没有底牌。
2.喜欢但是不爱,爱却又并不喜欢,可见喜欢与爱并不是一码事。
3.原生态,其实什么地方都曾有,什么时候也都能有,倒是让种种“文化”给弄乱了——此也文化,彼也文化,书读得太多倒说昏话;东也来风,西也来风,风追得太紧即近发疯。
四、结语
在阅读史铁生《扶轮问路》的过程中,跟随他的笔触,我踏上了一场关于生命真谛的探索之旅。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终于捕捉到那一丝启迪心灵的曙光。这一路,我见证了他在轮椅上的思索,感受了他内心的澎湃与宁静。他用文字为我们构建了一片精神的牧场,任我们的思考自由地漫步遨游,但因为注入了哲学的思辨,这份自由不是浮躁和混乱的感性狂欢,而是一种超然和洒脱的理性冥思。生命本就是一场充满谜题的旅程,而史铁生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揭开了一角神秘的面纱。当我合上这本书,那些深刻的思考、温暖的情感,依然会在心中萦绕。最后,用史铁生收录在这本书中的一首诗作结,聊表对这位哲思者的敬意吧。
《永在》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坦然赴死,你能够
坦然送我离开,此前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前,死不过是一个谣言
北风呼号,老树被
拦腰折断,是童话中的
情节,或永生的一个瞬间。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入死而观,你能够
听我在死之言,此后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
永恒复返,现在被
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
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历数前生,你能够
与我一同笑看,所以
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塘厦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