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偏爱
作者: 张韵在最近的班会课上,我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活动环节——“觉察你对公平的认知”。假设你和一个陌生人分到一组,你先进入实验室,面临两个选择:选项A,你得到了800元,这些钱是属于你们组的,你可以任意分配给队友;选项B,你在外面等候十分钟,把机会让给陌生人,那么他得到的总额是1600元,这些钱由他来任意分配。我要求学生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
在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同学们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答案。选择A方案的同学,有以下几种分配方式:自己得800元,其他人0元,这样自己对于分配方案更有掌控力,并且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一人400元,这是最公平的分配方式;根据对方需求的紧迫性和与自己的关系决定。
选择B方案的同学,有以下几种考虑:自己没有任何付出,所以随便陌生人如何分配,不管得到多少钱,哪怕没有钱,自己都不“吃亏”;期待对方给自己1599元,他/她会告诉陌生人,如果自己选择第一种方式,陌生人可能一分钱都没有,相当于陌生人帮自己一个忙,得到了一点回馈;把分配权交给陌生人,一是因为选择和分配本来就会消耗自己的精力,二是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基本的道德和良知,不管怎样自己都会有所收获。
我很高兴看到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运用了博弈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答案反映出他们对“公平”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公平是两方绝对相同;有的人认为公平是基于不同人的实际需要和主观立场;有些人的公平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有些人相信公平取决于每个社会个体基本的道德和品质。
可见,公平是相对主观的,对公平的理解因个体的经历、价值观的差异呈现出不同偏向。对公平认知的觉察正是对自我思维模式的一种审视,也是认识自己的一种途径。
我曾经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较高公平感知的人,这体现在我处理问题时不偏不倚,不搞“特殊”。直到后来,撞上了教学实践中那些未曾预料的矛盾与困惑。一位成绩比较优异的同学小清找到我,她想要在期末复习期间请假一下午,跟其他同学共度18岁的生日,给青春留下一些仪式感。我当然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不服气地问:“我可以保证期末考试考得好,并不会耽误复习效果,为什么不能出去?”我跟她聊了整整两节晚自习,从个人对课堂的敬畏感到班风营造、学校规章制度,再到仪式感的本质,终于打消了她要出校的念头。她走的时候鼓起勇气看向我,说:“张老师,我觉得对于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同学需要区别对待,成绩好的同学需要有更多的自由和关注,而成绩差的同学本来上限只有那么高,你花再多的时间也改变不了什么。”当时我非常严肃地驳斥了她的观点,我说:“在我心里,每个同学都是一样的,我会公平地对待你们每个人,不会因为你成绩好就对你特殊优待,让你凌驾于校规之上,你成绩不好,就歧视辱骂你。因为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我认为自己平等而公平地对待了每个学生,特别是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给予了足够的时间个别辅导,但他们心里并没有感激,也并未感到公平。
有一天,小然找到我,说想要午休时出校,因为他爸爸妈妈正好在学校附近,想和爸爸妈妈聚一下。我说:“今天下午放学后就是周末了,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不必急于一时。”以此拒绝了他的请求。而且,当我前段时间接受了一个学生午休出门拿快递的请求后,连续一个星期,每天都有学生以各种事为由想要出校门。于是我在班级宣布了在校期间不能以任何理由请假出校门的规定,除非是非常紧急和特殊的事情。自然,小然的事情在我看来并不紧急。
后来,又一次跟小然出现了矛盾和分歧。在跟他沟通的过程中,他“指控”我处理事情很不公平,明明说了不准出校门,但是我还是允许个别同学出校门,而他的请求却被我驳回了。我耐心解释道:“允许那个同学出校门是因为他的腿受伤了,需要去医院进行复查,而跟爸爸妈妈吃饭什么时候都可以。”
“可是在我看来,父母一两个月才来一次,我希望能够尽快跟他们见面,多跟他们相处一会儿,中午出去和晚上出去对于我而言意义是不一样的。”他又继续吐露,“为什么你每次课前抽背都可着劲让我们几个固定的同学背书?我觉得你就是看不起我们。”
我说:“为什么老师抽你们?是因为我觉得你们基础相对较差,而且缺乏自觉性,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加强对你们的督促,让你们能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正因为我不想放弃你们,所以才在你们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跟他对话后,我反思良久,为什么我的付出学生不但不理解,反而认为是在针对他们?当时,我感到挫败,甚至有些心寒,但是并没有思考出原因。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作者说,她的家庭关系非常和谐,因为每个人都感觉到被“偏爱”。
她认为,在很多多子女的家庭,家长都会认为孩子需要公平,于是努力修炼“端水”技术;然而家长越“公平”,孩子对公平的要求就越高,计较得就越多。事实上,“公平”的标准是相对主观的,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体悟都会不同,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感到“被偏爱”。作者举例子说,她一直觉得自己被偏爱,因为父母常常带她出去玩,在玩的过程中她跟父母聊天,彼此倾诉,获得坚定的情感支撑,自然觉得他们偏爱自己。所以,虽然每次搬家姐姐拥有最大的向阳房间,而自己房间狭小,连书桌都是旧的,她对此却并不会感到不公平。因为她已经得到了足够的爱,自然不会在这种“小事”上斤斤计较。
相反,在姐姐看来,自己才是被偏爱的那个,最好的房间、最好吃的零食都是自己的,从而内心会对妹妹产生愧疚感,自然也不会事事要求公平。父母这样的偏爱让姐妹俩都更努力地为对方付出。
作者写道:“其实仔细思考,我姐姐不喜欢跟父母出去玩,放假喜欢自己待着或跟同学一起玩,所以父母出去玩大多数时候都是带上我,这让我感觉在父母心中是特殊的。特殊就意味着偏爱,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被偏心的那个,即使我们知道了父母在一些事情上没有做到完全公平,也不会觉得父母是在偏心对方。”
有人总结说:“能够让孩子觉得被偏爱的本质是了解孩子真实的需求,以及他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并做到差异化满足。”
那一刻,我醍醐灌顶。当初小清提醒我的话,本质是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同学需要更多的信任,在某些时候要让他们的“小任性”有一处可以安放的角落。自制力相对较差的同学,更需要的是鼓励和陪伴,而非一直用当众抽背等方式提醒他们,“你们还不够努力,不够自觉”,这种重复甚至会强化那些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
我渐渐明白,要更细致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被看到,感到“被偏爱”,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于是,我开始真正地走近学生,给予学生想要的关注和帮助,把“我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变成“你需要我怎样帮助你”。我不再以统一的学习进度要求每一个学生,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容错空间以及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我理解他们的困难,为他们制定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可落实的学习计划;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寄予他们更高的期望,在主干知识外注重素养的培育。慢慢地,对于背书,学生也不抵触了,因为他们明白,他们每个人都一直被我关注并爱着。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