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来,写下去
作者: 王迪在山东师范大学求学的日子,承载着青春的记忆。记得有一次,潘庆玉老师在给我们上《语文教育学》这门课时,语重心长地说:“作为语文教师,怎能不读书呢?”这句话我记住了。从那时起,我便暗下决心,无论未来身在何处,都要保持阅读的习惯。
毕业后,我成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工作之余,我从未放弃过阅读。每天晚上,当夜幕降临,完成了一天的教学任务后,我总会在睡前读几页书。这几乎成了我的一种睡前习惯。
有一次去烟台出差,晚上睡觉时,总是感觉似乎有某件事没做。我躺在酒店的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无法入睡。我从床上坐起来,打开手机查看今日的“待办事项”,发现所有计划都已完成,可为何心里仍感到空落落的?就在退出记事本软件时,手机屏幕上“微信读书”APP的图标突然映入眼帘,我恍然大悟——原来,今天还没有读书!
虽然手机上安装了“微信读书”“博看书苑”“全球学术快报”等APP,但是我还是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纸质期刊。可能是我比较“念旧”,也可能是我喜欢翻动书页的感觉,总是觉得在手机上看书不如纸质书过瘾。每次读书,看着书页从左翻到右,看着读后被翻至一侧的书页,心里就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满足感。
每当手指轻轻翻动书页,那种沙沙的声音,就像是时间流淌的声音,让人感到无比宁静。书页从左至右的翻动,仿佛记录着时间的流逝,每一页都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读过的书越来越多,不仅有与教学相关的专业书籍,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杂书”。有时候,我也忍不住想这些阅读的意义何在?毕竟,它们既不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也无法立即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然而,每当我在课堂上不经意间引用某个故事或观点时,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思考,我便明白了阅读的价值所在。“水中盐,蜜中花”,虽无形却有味,它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心灵。
读书读多了,我的教学思路也逐渐开阔了,创意和灵感便如泉水般涌现。然而,要想让这些想法成为教学设计,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突破这一转化的难关,我转向了研究、学习、借鉴名师的案例,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起初,我读得又多又杂,每个名师的案例都想学,哪个风格都想模仿。然而,正如俗话说的那样“贪多嚼不烂”。我很快就陷入了迷茫,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些,零零散散,课程都是拼接起来的“百衲衣”。新鲜劲过去之后,疲惫感侵袭而来。
名师何其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读下去不仅读不完,而且只能学到一些皮毛。我开始反思,这样下去真的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吗?我岂不是成了拼接版复读机?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调整策略,决定先研究自己的教学风格,看看哪种教学风格适合自己。我常常问自己:我适合褚树荣老师的风格吗?那么尤立增老师呢?孙晋诺老师呢?……似乎都不是。于是,我开始有针对性地阅读适合我的名师案例。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花了一段时间研究他的方法。此外,张永飞和林忠港老师的教学案例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开始深入研究他们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背后的设计意图。
在研读这些案例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意识到,名师的案例也并非完美无瑕。因此,我学会了适当跳读和速读,从中筛选出对我最有帮助的部分,同时也尝试修改那些我眼中的“瑕疵”。通过这种方式,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
如今,我在课堂上除了借鉴名师案例之外,也开始使用自己的原创教学设计,这背后是长年累月的阅读积累和迭代优化的结果。我深刻体会到,一味模仿名师并不是长久之计,关键是要找到他们设计的理念和底层逻辑。而这,需要从专业书籍中寻找答案。
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我相信,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后来,在学校语文学科主任程鹏老师的鼓励下,我又重新“开垦”自己的“迪迪趣”微信公众号,坚持每日更新。我开始尝试将自己阅读后的思考与感悟转化为文字,用文字记录下自己与学生的点滴故事,分享教学中的心得与反思。
坚持“日更”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但是坚持下来之后,我也获得了快速的成长。并且我还把微信公众号与我的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并将我的这种实践凝练成文字,写成了论文《借助微信公众号创新“教、评、改”模式》发表在《新作文·中学作文研究》杂志。
顺着“写作教学”这条路继续开拓,我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我回顾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得与失,将其进行梳理,形成论文《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策略》,发表在《中学语文》杂志。结合“教育数字化”的要求, 积极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到现代诗歌的写作教学中,意图破解学生不愿意写、写不了现代诗的问题。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也走了一些弯路。我将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提炼,形成论文《基于AIGC技术的高中语文现代诗歌写作教学研究》,收到了《语文教育研究》杂志的用稿通知。
只要没有晚自习,我晚上七点都是要看《新闻联播》的。如果有晚自习,我就在“学习强国”APP上看回放。此外,我还经常在人民网阅读《人民日报》数字版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提高思想觉悟。遇到好文章,就整理下来,和学生一起品读,学习其精妙之处。阅读《人民日报》的习惯是从初中开始养成的,初三那一年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读的议论文范文大部分就来自《人民日报》。我成为教师之后,也把这项“传统”继承了过来,我也经常给我的学生读报纸。《人民日报》能够反映最新、最权威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动态,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正是通过阅读《人民日报》,我的教学中才有了那么多鲜活的现实案例。
长期阅读《人民日报》,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也深刻影响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特别是在德育方面。我积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并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整理出来。于是《用好真实案例 讲好法律故事》在《德育报》发表;《爱国主义故事,既要听也要讲还要演》在《山西教育》发表;《大德之州的精神财富》在《德州日报》发表……
读书读多了,越发感觉到良好的视力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我更加关注学生的眼睛健康问题。于是,我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写成《丰富假期活动守护明亮“视”界》发表在《德育报》。并且读书带来的创作的冲动也愈发难以抑制。于是,我也重新拿起笔开始了文学创作,一年多来,在《红河文学》《宁津文艺》《德州晚报》《凤凰资讯报》等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我给学生讲写作的时候,底气更足了。
或许是得益于我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坚持,我的努力也逐渐被看见。自去年寒假以来,受四川李航老师邀请,我参与编写了多部作文教学相关著作。今年九月,更是收到了某出版社出版专著的邀约。对于我这样一位刚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青年教师来说,出版专著的机会真的很难得,诱惑也很大。但是,我还是婉拒了。我深知自己的阅读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还不够,自己的文章也不足以配得上“专著”的厚度。我自己就是“读书人”,我了解阅读到一本“粗制滥造”的图书时的气恼。将心比心,我岂能成为自己讨厌的人、写一本自己不满意的专著呢?
“作为语文教师,怎能不读书呢?”现在回想起来,潘老师当年的这句话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埋藏在我的心中。正是这份对阅读的坚持与热爱,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为我的职业生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也找到了自我成长的方向。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手中有书,心中有梦,便能勇敢前行。
(作者单位:山东宁津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