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酸,记忆里的根
作者: 吴楚智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于我而言,家乡的那碗酸菜,便是我心中人间烟火的至味。说起湘西的酸菜,绝对惊掉你的下巴,什么酸鱼、酸肉、酸汤、酸笋、酸萝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几乎到了万物皆可酸的地步。
在湘西,酸菜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的独特饮食文化。“三天冒恰酸,走路打捞窜”(意为三天不吃酸,走路脚发软),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将湘西人对酸菜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执着,就如同血液一般,游走在每一个湘西人的身体里,蓬勃在每一个湘西人的骨髓里。我真怀疑湘西人的胃是碱做的,所以需要吃点酸来中和一下。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道酸菜,虽说相对小众,却有着一个极为大众的名字——酸辣粉。不过,此酸辣粉可并非大街小巷里常见的那种。它的名字起得十分具象,将味道的特点(又酸又辣)和自身的状态(粉末状)都交代得明明白白。酸辣粉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选用新鲜饱满又多汁的红辣椒,搭配金黄的玉米。将红辣椒洗净晾干,与玉米粒一同研磨,辣椒汁水裹上玉米粉搅拌均匀,装入干净的坛中,密封腌制。时候一到,一股浓郁的酸香味扑鼻而来,瞬间就能让人垂涎三尺。它的烹饪方式也很简单,放上足量的茶油,小火不断翻炒,当颜色由粉红变成暗红,并伴随着沙沙声后,火候一到,就可以装盘食用啦。吃进嘴里,茶油的香气率先占领舌尖,辣意恰到好处,酸香也随之弥漫开来,牙齿一嚼,沙沙作响。就着它,我能轻轻松松吃下三碗饭。唉,也难怪小时候我会胖得那么“理直气壮”了。
说了酸辣粉,就不得不提及它的“王炸组合”——酸辣块。想必不用我再赘述,大家的脑海中便能勾勒出它的模样。酸辣块的原料和酸辣粉稍有不同,制作工艺差不多,只是把玉米换成了糯米。烹饪的时候,一边煎制,一边用锅铲压成块状,至香酥后,切块装盘。常常是菜还没放上桌,家人们就你一块我一块,分食一空了。
小时候,日子清苦,缺衣少食,这酸辣粉与酸辣块便成了我童年里最珍贵的零食。酸辣粉用纸包着,想吃的时候,我总会怀着满满的期待,小心翼翼地拆开一个小口,缓缓将粉倒入嘴里,满满一大口,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瞬间在嘴里蔓延开来。而酸辣块通常用塑料袋装着,一块又一块,糯香绵延口中,那滋味,不输给商店里的任何零食。
如今,在东莞已度过许多个春秋,尝遍了五花八门的珍馐美馔。可那对“王炸组合” 却始终占据着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大概是因为在儿时,它们常常以零食的身份出现,无数次慰藉了我那颗贪恋美味的心,陪伴我度过了充满欢乐的童年时光 。
儿时的味道宛如一枚神奇的时光胶囊,装载着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曾经。岁月流转,往昔不再,但那些美好的瞬间却被永远珍藏其中。人到中年,终日忙碌奔波、充满疲惫,这一口童年的味道为我的心灵开辟出一方柔软的天地。它时刻提醒着我从何处而来,让我始终怀揣初心,勇敢前行。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那一口熟悉的滋味总能让我瞬间“上瘾”,只因舌尖与心间紧密相连,一端是难以忘怀的过往,一端是永不落幕的温暖。
曾经,有同事看到湘西的腊肉时,满脸疑惑地问道:“为什么要把肉熏得黑黑的呢?”无论是将肉熏黑,还是把食材腌酸,在过去,其实都是为了保存食物。在那个物资匮乏、没有冰箱的年代,当收获了各种各样的粮食蔬菜,或过年杀了年猪后,人们便想出了熏制和腌制的方法,让这些食物能够长时间保存,吃上一整年。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对这些独特食物的喜爱早已深深烙印在苗家人的基因里,代代相传。它们也成为湘西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生长在东莞快18年的儿子竟然开始喜欢吃酸菜了。瞧,那潜藏在血脉里的对家乡味道的热爱终是被唤醒了,虽然有些迟,但终归还是来了。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