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追问”实施策略
作者: 赵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追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知识的本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将结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探讨课堂教学中“有效追问”的实施策略,并通过具体的课堂实例来加以说明。
一、明确追问的目的
追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追问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追问问题。例如,在教授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追问学生:“为什么三七二十一?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口诀的由来,帮助他们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选择合适的追问时机
追问的时机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追问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追问时机,在学生遇到困难、产生疑惑或者出现错误时进行追问。例如,在教授除法运算时,当学生计算出 12÷3=4 后,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 12 除以 3 等于 4 呢?你能通过画图或者摆小棒的方式来解释一下吗?”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运用直观的方式来理解除法的意义,帮助他们解决计算中的问题。
三、采用多样化的追问方式
追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追问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追问、反问式追问、比较式追问等方式。启发式追问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反问式追问是指教师通过反问学生,让他们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比较式追问是指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数学概念、方法或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注重追问的层次性
追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先追问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当学生回答出 180 度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你能通过实验来证明吗?”通过追问,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角度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再到通过实验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逐步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追问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深入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教师追问后马上让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来不及思考,回答不出问题或者回答错误。因此,教师在追问后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回答。
六、及时反馈和评价
教师在追问后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以及如何改进。反馈和评价要及时、准确、具体,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并引导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课堂实例来说明“有效追问”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小学数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出示了一幅图片,图片上有 5 只小鸟在树上,又飞来了 3 只小鸟。教师追问学生:“现在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5+3=8,现在树上一共有 8 只小鸟。”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加法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例如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出示了一幅图片,图片上有 3 组苹果,每组有 4 个。教师追问学生:“图片上一共有几个苹果?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回答:“3×4=12,图片上一共有 12 个苹果。”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乘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在教学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了一个长方形,长是 8 厘米,宽是 5 厘米。教师追问学生:“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回答:“(8+5)×2=26,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26 厘米。”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先算出长和宽的和,再乘以 2 呢?”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即(长+宽)×2。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计算是对图形边界长度的度量。
小学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教师出示了一道除法算式:138÷23,让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计算出商是 6 后,教师追问:“为什么商是 6 呢?你是怎么试商的?”学生回答:“把 23 看作 20 来试商,138 里面有 6 个 20,所以商是 6。”教师继续追问:“如果把 23 看作 30 来试商,商又会是多少呢?为什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学会试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再比如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 6 厘米,高是 4 厘米。教师追问学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回答:“6×4=24,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用底乘以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能通过割补法来证明吗?”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底×高。同时,让学生通过割补法来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有效追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追问的目的,选择合适的追问时机,采用多样化的追问方式,注重追问的层次性,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及时反馈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