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郑培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更对其思维发展、情感体验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局限于单篇文本的讲解,注重字词理解、段落分析等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思维的拓展以及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快速筛选、整合和分析多样化的信息。多文本阅读教学应运而生,它打破了单篇教学的局限,将多篇具有相关性的文本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深化理解,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能力。通过开展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快速浏览、提取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文本结构、理解文本含义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这些阅读能力目标细化到每一堂课中。例如,在进行一组科普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设定 “能够快速提取文本中的科学知识要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的教学目标,通过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
多文本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多篇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文本中的观点、内容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群文阅读是多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将多篇相关文本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同一节课内进行集中阅读和探究。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议题,如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对比”“古诗中的意象分析” 等。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议题自主阅读多篇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文本,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实践研究,我们认识到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精心选择文本、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加强课堂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