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不及防,护理有“道”

作者: 何小飞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更为常见,约占全部脑卒中病例的80%。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脑卒中的症状较为多样,患者常突然出现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视物模糊、头晕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以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做好康复护理非常重要,有利于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然而,很多脑卒中患者对康复护理的认知不足,不能积极配合康复锻炼,导致康复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在“卒”不及防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做好康复护理,取得理想康复效果呢?

患者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涉及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

〇 早期干预,把握康复黄金期

在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3个月内,患者神经系统的重塑能力较强,是康复的“黄金期”。因此,患者病情一旦稳定,就要尽早开始康复训练,以促进受损功能的逐渐恢复。

〇 物理治疗,重建运动功能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专业的运动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降低残疾程度,常用方法包括体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协调训练、步态训练等。家属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学习简单的辅助训练方法,如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坐起、站立等日常活动练习,并鼓励患者坚持锻炼。

〇 作业治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作业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提高自主穿衣、洗漱、进食等能力。护理人员及家属可通过为患者设计特定任务,激发其参与康复护理的主动性。例如,鼓励患者自己用勺子、筷子夹菜,这有助于增强患者手部灵活性和协调性,促进患者重新掌握日常生活技能,逐渐做到生活自理。

〇 言语与吞咽训练,重建沟通桥梁

出现言语不清或吞咽困难的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言语治疗和吞咽训练。患者可通过声音练习、图片命名、口腔运动训练等方法,逐步恢复语言能力。在吞咽训练方面,患者应根据自身的吞咽能力,选择合适的食物形状和质地,如糊状、半固体或柔软的食物等,避免过于坚硬或黏稠的食物。此外,患者要注意调整进食姿势,头部前倾、侧卧等姿势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食物的流动方向,完成吞咽。

〇 心理支持,重塑生活信心

脑卒中患者患病后常面临身体功能受限、社会角色转变等心理挑战,容易焦虑、抑郁。提供心理咨询、建立家庭支持小组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〇 优化家庭环境,创造无障碍生活

家属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需求,对家庭环境进行适老化或无障碍改造,如安装扶手、防滑地板、升降马桶等,从而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便利的康复环境。

〇 定期检查,预防复发

脑卒中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关键指标,预防疾病复发。此外,患者要定期复诊,以便医生评估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面对“卒”不及防的脑卒中,康复护理不仅能帮助患者完成身体上的恢复,更能帮助患者重建心理健康。让我们携手,用爱与知识为脑卒中患者点亮康复之路,让“卒”不及防变为“卒”而能愈,给脑卒中患者带来充满希望的明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