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心源性猝死,守护生命
作者: 毕立杰 李芳
心脏是人体的“劳动模范”,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就不停地跳动着,把血液泵向全身,滋养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需要血液输送来的养分和氧气才能正常发挥功能。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或失去有效的泵血能力,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
2024年6月30日,国家青年羽毛球运动员张志杰在印度尼西亚参加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团体赛最后一场比赛时,突然晕厥,抢救无效,不治身亡。在为其痛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醒,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员拥有强健的体魄,尚且发生如此意外,何况我们普通人。据统计,全球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离世的人数高达700多万,并且这种现象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甚至年轻人心源性猝死比例有超过老年人的趋势。因此,保护心脏健康,守护生命安全,刻不容缓!
▲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主要包括心脏结构疾病、心律失常等,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心脏泵血功能突然终止,最终导致猝死。
1.心脏结构疾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引起心肌梗死,进而使心脏电活动紊乱,出现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2)心肌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细胞异常肥厚,心室壁增厚,可导致心室腔变小,影响心脏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心肌肥厚还会引起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容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可引起栓塞,同时也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右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导致右心室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常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可进展为心室颤动。
(3)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使左心室泵血阻力增加,导致心肌肥厚,最终可引起心力衰竭。狭窄的瓣膜还会导致血流紊乱,容易形成血栓,脱落的血栓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4)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等,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导致心肌缺氧、心室肥厚等,增加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风险。即使是轻度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如果未及时治疗,也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心源性猝死。
2.心律失常
(1)恶性心律失常:如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可使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导致大脑等重要器官严重供血不足,迅速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2)长Q-T间期综合征: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由于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基因发生突变,心肌细胞复极异常,Q-T间期延长,容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3)布鲁加达(Brugada)综合征:也是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心电图上右胸前导联ST段抬高,可伴有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常在夜间睡眠时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猝死。
(4)预激综合征:心脏存在异常的传导通路,使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可引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如果合并心房颤动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室率极快,恶化为心室颤动,导致猝死。
3.其他因素
(1)严重电解质紊乱:钾、钠、钙、镁等电解质失衡,如严重的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引起心室颤动、心搏骤停等,导致猝死。
(2)急性心力衰竭: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心肌损伤、心脏负荷突然增加等,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严重时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导致猝死。
(3)其他疾病:如急性肺栓塞,血栓堵塞肺动脉,导致肺循环障碍,引起右心衰竭和休克,也可导致猝死。
▲ 心源性猝死之前有预兆
心源性猝死前可能有一些预兆,但这些预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或没有明显预兆就发生猝死。
1.前驱症状
(1)胸痛:胸部出现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也可能延伸到颈部、咽部或下颌部。这可能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引起的心肌缺血表现,如果胸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持续时间过长,要高度警惕心源性猝死的可能。
(2)呼吸困难:在没有剧烈运动或其他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呼吸急促、喘息,伴有胸闷、咳嗽等症状,可能是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导致的心脏功能下降,使肺部淤血,气体交换障碍。
(3)心悸:自觉心跳异常,如心跳过快、过慢、节律不齐或有强烈的心慌感,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如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发展为心室颤动,导致心源性猝死。
(4)乏力:不明原因的全身乏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稍微活动就感觉极度疲劳,休息后也难以缓解,可能是心脏功能受损,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
2.其他伴随症状
(1)晕厥:突然发生短暂性的意识丧失,常伴有摔倒,可能是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泵血受阻等原因导致大脑供血突然减少。
(2)黑矇:突然出现短暂性的视力丧失或眼前发黑,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自行恢复,这可能与心脏输出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有关,是心源性猝死的潜在危险信号之一。
(3)大汗:在没有运动、高温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同时伴有胸闷、胸痛等症状,可能是心脏疾病发作。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特有,其他疾病也可能有类似表现。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 心源性猝死的“黄金4分钟”
一旦发生心源性猝死,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如果在医院外发生,第一目击人应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并开始进行心肺复苏,为患者争取“黄金4分钟”。
心跳停止3秒患者就会感到头晕,20—30秒发生晕厥,60秒左右出现瞳孔散大,4—6分钟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在发生心源性猝死的4分钟内,立即开始有效的抢救措施,有助于患者恢复呼吸、心跳和意识,挽救患者生命。超过6分钟再进行抢救存活率仅4%,而超过10分钟的存活率几乎为0。
医务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措施,同时建议非医务人员积极学习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等,下面做简要介绍步骤。
1.识别和启动抢救
(1)评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2)判断意识状态:轻拍患者双肩,在耳边大声呼唤,初步判断其意识情况。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是否有起伏,并且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呼吸等情况,过程不超过10秒。通过触摸桡动脉、颈动脉,初步判断患者有无脉搏。同时大声呼救,请在场人员拨打急救电话。
2.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1)如果患者无意识,呼吸、脉搏消失,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2)按压方式:双臂伸直,一手掌紧贴患者胸骨中部,另一手掌重叠放在前手手背上,手指交叉互握并翘起,掌根部用力。
(3)按压幅度和频率:成年人胸骨下陷深度为5—6厘米,施救人员应对患者胸廓进行观察,并且在施救过程中双手不离开,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4)进行人工呼吸前,先清理气道异物,然后使用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
(5)一手捏住患者的鼻子,张大嘴紧紧包住患者的嘴唇,缓慢持续地吹气。吹气的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微微起伏。
(6)按压和通气的比例为30 : 2,即每做30次按压做2次人工呼吸。
(7)进行5个循环的按压和人工呼吸后,需重新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脉搏情况。
3.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迅速取来最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即可进行自动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可提高急救成功率。
心源性猝死院外抢救成功率较低,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和有效的急救,因此我们需要做到早期识别、快速抢救。此外,预防重于治疗,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风险需要我们从生活方式调整、疾病管理、定期检查等多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