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抗心力衰竭
作者: 李红方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加上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影响,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心室充盈和(或)泵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人体组织代谢需要,引发一系列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常见症状
心力衰竭的表现多样,左心衰竭时,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最初可能在体力活动后出现,休息后减轻,随着病情加重,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胸闷气短,还可能出现夜间平卧位呼吸困难,被迫坐起才能缓解(即端坐呼吸),严重时出现大汗,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如胃肠道淤血导致腹胀、食欲减退、便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肝淤血出现胁肋部肿胀触痛,下肢出现水肿,严重时蔓延至腰骶部甚至全身,出现腹水。
▎西医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
西医针对心力衰竭有成熟的治疗体系,主要是药物治疗。
(1)利尿剂是常用的治疗药物,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通过增加尿液生成和排出,减少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减轻心脏的前负荷,缓解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的后负荷,还能抑制心肌和血管的重塑,改善心脏功能。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重构,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4)心力衰竭严重时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地高辛等洋地黄类药物,以及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它们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的泵血量,适用于心输出量明显减少、伴有明显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依据心力衰竭的症状,将其归属于“心悸”“水肿”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心力衰竭与心、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导致瘀血内阻;肺主气司呼吸,肺失宣降影响气体交换,导致呼吸困难;肾主水,肾阳亏虚不能蒸腾水液,导致水液泛滥,形成水肿。
在治疗原则上,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等为治疗方法。益气温阳旨在增强心脏的功能,推动气血的运行,改善心功能。活血利水旨在活血化瘀,促进血液流动,减轻周围血管阻力,同时利水消肿,减轻心脏负担。对于不同的证型,中医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心肺气虚证,治宜益气养心,活血通脉;心肾阳虚证,治宜温补心肾,利水消肿。中医用方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个性化调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
(1)药物结合:西药利尿剂联合中药利湿药,可以有效地排出体内潴留的水分,减轻水肿,不仅减轻泌尿系统的负担,还能增强脾肾运化水液的功能,降低利尿剂引起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风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中药养心药,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供血,增强心肌力量,并减少患者干咳等不良反应。
(2)针灸辅助治疗:通过对患者的腧穴进行刺激,疏通经络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起到增加心脏泵血和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